作者: 于佩君庄朝用魏惠明董丽敏王绍艳
【原诗】:
王濬楼船下益州(2),金陵王气黯然收(3)。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4)。
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5)。
【原诗作者】:刘禹锡
【导读入境】:
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调任和州刺史,乘船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这六朝时有名的军事要塞,不禁使诗人浮想联翩,把自己的思绪一下子拉到580年前。
正值魏晋纷争,晋武帝命王濬率领英勇善战的水军乘坐高大战船浩浩荡荡由益州顺江而下去讨伐东吴,金陵的王者之气很快就黯然消失。原想凭借长江天险和设置于江水中的千寻铁链和铁锥锁住江面能万无一失,固若金汤。谁知均被王濬所破,沉入江底。王濬直逼金陵,亡国之君孙皓只好举旗投降。再想这石头城曾经六朝的兴亡,人世几多伤人的往事。而今,只有这西塞山依旧,她身下的寒冷江水依旧。如今江山一统,四海为家了,那往日的军事堡垒已荒废在一片秋风瑟瑟的芦获之中了。
【赏析】:
这首诗借古讽喻唐王朝割据势力的重新抬头。
此诗首先运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巧妙安排诗的结构。诗的前四句把我们拉到580年前的古战场。第一句写西晋水军出发,然后以对比手法在二三句中从对比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方面,写了胜利者势不可挡,摧枯拉朽之势,失败者节节败退,举旗投降的丑态,虚实相间。在诗的后四句又由古战场引发联想,怀古慨今,归结出国家统一这一历史必然性的主题。
这首诗的另一个特色就是选材的精当。诗人从夔州沿江东下和州,一路山山水水尽收眼底,却单单选中了西塞山,选中了西晋灭吴这一历史事件。这是因为当时东吴那所谓的“王者之气”、天然屏障“千寻铁锥”、使人畏惧的“铁链”,转瞬之间化为乌有,从反面阐发了“兴废由人事”这一深刻的哲理。
【思考题】:
读了刘禹锡以上两首诗,试对《垓下》作简要评析。
附:垓下
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上一篇:中学生《行路难》古诗词鉴赏
下一篇:中学生《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