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顾志华
《书目答问补正》五卷,范希曾撰,1931年出版,解放后,1963年中华书局新印。这是一部给初学者指示读书门径的工具书,是范希曾在张之洞《书目答问》的基础上加以补正而成的。书后附有“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
张之洞是清末著名的“洋务派”,他倡改学风,主张培养一批有用的人材。《书目答问》是1874年(同治十三年)他就任四川学政时,为了回答“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这个问题而编的。编书的目的很明确,“此编为告语生童而设”,“令初学者易买易读,不致迷罔眩惑而已”(《书目答问》略例)。这个书目收录了两千二百种左右的书,这些书经过选择,大多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史料价值。《书目答问》是一部举要性质的目录书,在体例上有以下特点:第一,在分类上不因袭传统的四部法,经、史、子、集之外,设立丛书部,因丛书“其中经史子集皆有,势难隶于四部,故别为类”(《书目答问补正》卷五)。这样的分类比较符合当时的图书实际。在每部之下又分为若干类,每一类中的书籍,以时代先后,排列次序。第二,收录的每种书都标出作者、卷数,并注明通行的较好的版本。其中一部分比较重要的书下面还加有简明扼要的按语,以作指引之用。尽管这些按语并非都十分确当,但能说明该书的特点,对初学者很有帮助。所以《书目答问》自1876年(光绪二年)初刊以来,一直盛行不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重视和欢迎。《书目答问》是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后出现的一部最有影响的目录书。
《书目答问》也有着明显的不足:在收录方面,由于撰者的封建正统思想,对禁书、小说、戏曲以及一些所谓越轨的书,都弃而不收,使收录的范围受到限制。在分类方面,也有失当的地方。再加上成书比较仓促,书名、作者、卷数、版本都有错漏之处。张之洞以后,王秉恩、江人度、叶德辉等人都做了一些订正工作,但成就不及范希曾。
范希曾,字耒研,江苏淮阴人,1899年出生。1927年,他应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柳诒徵之邀入馆编目,开始撰写《书目答问补正》,三年后书成。是年范希曾亦因病去世,终年仅三十二岁。范希曾的《书目答问补正》不改动原书的体例,对原书做了补和正的工作。补是补阙,即补充原书的不足。范希曾共补书一千多种,除一部分是原书当收而漏收的外,绝大部分是1876年以后整理和研究我国古籍的新本、新著。清光绪以来,我国文物、考古的新发现、新成果很多,范希曾也补充了进去。这是很有价值的。另外,原书漏记的版本,1876年以后新刊的本子以及原书未注明的作者、卷数等也一一作了补充。正是正误,即订正原书的错误。无论书名之误、作者之误、卷数之误、版本之误甚至内容之误,凡发现了的都加以改正。范希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其功是不可泯灭的。
《书目答问补正》最主要的缺点是校对不够精善。范希曾所用的《书目答问》底本仅仅是一个比较早印的原刻本,他没有找到原刻的最初印本(上海蜚英馆石印本),同时也没有充分汇集各种版本进行校勘,因此对《书目答问》虽做了许多细致的订正工作,但误漏仍然不少。另外在收录和分类方面,囿于原书体例和撰者的陈见,无法对原书作出较大的改动。范希曾的过早去世,也是一个损失,使他在出版前来不及对这部书作出进一步的订正。
总的来说,《书目答问补正》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仍不失为一部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书目。这是范希曾的一个贡献。这部书目不仅对初学,就是对研究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从今天来说,《书目答问补正》无论是指引初学门径还是作为工具书,都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了,特别是不能适应“五四”以来蓬勃发展的新文化的丰富内容,因为它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但作为一部反映我国旧文化和旧学术成果的书目,仍有其存在的价值,仍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和整理古籍的参考,为我们所利用。
上一篇:顾志华《中西纪事》中国名著简介
下一篇:张翼之《二十二史札记》中国名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