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顾志华
《史讳举例》八卷,今人陈垣(公元1880-1971年)著。1928年初版,后经刘乃和校订,1958年科学出版社重印。这是一部关于避讳学的总结性著作,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工具书。
避讳为我国古时所特有,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凡读辛亥革命以前的历史书籍,都可能遇到这个问题。所谓避讳,就是不直接称谓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这些字,便用改字、空字、缺笔等办法加以回避。由于各朝各君的讳字不同,避讳方法也不一致,因此史书上有不少因避讳而改易文字的地方,甚至改变前人姓名、官名、地名、书名、年号等。比如秦始皇名政,改“正月”为“端月”,汉文帝名恒,改“恒山”为“常山”,唐太宗名世民,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清世宗名胤禛,改“王士禛”为“王士祯”。史籍中因避讳造成的混乱,直接影响史料的真伪和错杂,对史学的研究和引用考证,带来很大的麻烦。如果不了解因避讳而改变的具体情况,就不能正确理解文献的意义,妨碍辨别事物的真相。
对历代避讳的研究,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王楙的《野客丛书》、王观国的《学林》、周密的《齐东野语》,已有所涉及。清代顾炎武的《日知录》、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赵翼的《陔余丛考》、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王昶的《金石萃编》,皆有专门的考证,特别是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运用讳例解释史书中的疑难较多,但都没有系统化。嘉庆间,周广业曾著《经史避名汇考》,可惜并未刊行。陆费墀的《帝王庙谥年讳谱》、黄本骥的《避讳录》、周榘的《二十二史讳略》,谬误较多。
为了进一步解决避讳的问题,方便后学,陈垣总结了前人的成果,系统地进行了整理,仿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的体裁,写出了《史讳举例》,共八万余言。“意欲为避讳史作一总结束,而使考史者多一门路一钥匙也”。《史讳举例》分八卷八十二例:卷一是避讳所用的方法,卷二是避讳的种类,卷三是避讳改史实,卷四是因避讳而生的讹异,卷五是避讳学应注意的事项,卷六是不讲避讳学的贻误,卷七是避讳学的利用,卷八是历朝讳例。后附征引书目略,开列引用书目《二十四史》、《二十二史考异》、《三史拾遗》等一百多种。
懂得避讳学,对研究中国历史很有帮助。避讳可以用来识别古书、文物的真伪,审定书籍版本的时代。因为讳字相当于时代的标志,应该避讳的而没有避讳就表明是伪造的。根据书中避讳的字,可以断定是那个朝代的版本。《后汉书·郭太传》称郭太为郭林宗,是因为范晔避其父名讳而改称其字的。但是传末有一段文字直书郭太名。钱大昕怀疑其中有误。后得到明闽中旧刻本,发现这一段文字是唐章怀太子注《后汉书》时引用谢承《后汉书》里的文字。今本有这一段文字,是注文羼入正文而误的,惟闽本仍不失其旧。这一例子很清楚可以看出避讳学不可忽视的作用。
上一篇:崔曙庭《史记》中国名著简介
下一篇:张翼之《史通》中国名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