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瑞明
《宋会要辑稿》是宋代官修的一部史书,分帝系等十七类,以礼、职官、食货等类的篇幅最大。是研究宋史的重要史料书。
宋代学者精于历史编纂学,勤于考证古代史,也努力于记载其本朝代的历史。在记载其本朝史方面,官府或私人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赵宋官府为编写会要体的史书,特在秘书省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叫会要所,它与国史实录院、日历所的关系极为密切。会要的编修,主要取材于实录与日历;此外,朝廷各单位及诸路监司管辖的州军所有档案,都在网罗之列,会要集中了各方面很丰富的资料。实录与日历,月纲日纬,记流水账。会要不同,会要以史实的内容为标准,按史实的性质分门别类排列。
宋代编辑的会要,计有《庆历国朝会要》、《元丰增修五朝会要》(即《六朝国朝会要》)、《政和重修会要》、《乾道续修四朝会要》、《乾道中兴会要》、《淳熙会要》、《嘉泰孝宗会要》、《庆元光宗会要》、《嘉泰宁宗会要》、《嘉定国朝会要》(即《十三朝会要》)。宋代修会要十次,共计二千二百余卷,卷数之多,为历代会要体史书所望尘莫及。宋代的会要,除李心传所编《国朝会要总要》曾刊行于四川以外,官修诸本,从未刊行,但官府准许臣民自由传抄。南宋秘阁所藏北宋纂修之传抄本及南宋纂修之正本,皆被元兵劫入燕京,元修《宋史》时,即作为重要史料根据。《宋史》诸志,就是脱胎于《宋会要》。《宋会要》与《宋史》诸志比较,详略悬殊很大,然《宋会要》的轮廓,大致保存于《宋史》诸志中。
明代初年编修《永乐大典》,将《宋会要》记载的史事分隶于各韵,计有《国朝会要》、《续会要》、《政和会要》、《乾道会要》、《中兴会要》、《光宗会要》、《宁宗会要》七种。当时的《宋会要》,已十失其一。当时文渊阁所藏之《宋会要》,只有残本二百零三册。明宣德年间,文渊阁藏书大半付之一炬,明万历时已不见这部书的踪迹了。
清代的徐松(星伯),于公元1809年(嘉庆十四年)入全唐文馆,任提调兼总纂官。时《永乐大典》虽已散失一千余册,然所存尚得十之八九。徐松是一位有心人,他利用职务的方便,凡他所看到的《永乐大典》上的《宋会要》条文资料,皆一一抄出,日积月累,得五六百卷。徐松未及排比整理就与世长辞。这部珍贵的《宋会要辑稿》抄本流落北京琉璃厂书肆,为江阴缪荃孙所得。不久,又流入广雅书局提调王秉恩之手。王秉恩死后,《宋会要辑稿》为刘翰怡购得,交刘富曾整理,徐松原抄稿被痛加删并,成初编二百九十一卷,续编七十五卷。刘富曾又参考各书,移改旧史实,增入新资料,录成清本,共得四百六十卷。这样一来,分类隶事,失检之处甚多,原抄稿面目,已不可复见,徐松原抄稿的史料价值竟被淹没;原抄稿虽有一些错别字,但一字一句,尽是《永乐大典》原文,可据以推定原来之次序。但刘富曾的改编本(即清本)有少数篇幅,确是大典原文,而不见于徐松原抄稿,因此,它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宋会要辑稿》,是从刘翰怡处购得的徐松原抄稿的北京图书馆影印本。公元1935年影印三百部,每部二百册。其中帝系、后妃六册,礼、乐、舆服、仪制、崇儒、运历、瑞异五十一册,职官四十九册,选举十四册,道释一册,食货四十三册,刑法八册,兵十五册,方域、蕃夷十三册。解放后,据以出版了新的影印本。
《宋会要辑稿》所记载的,不仅限于典章制度,一代之要政,往往随文附见,有许多资料是《宋史》上所难以见到的。有一些史料,仅见于本书,或他书简略,而本书详备,如《王临川集》所记“制置三司条例”云:“诸司则用事往往为伏匿,不敢实言,以备缓急。”不明其意。查《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之二至三,及四十二之二〇至二一,“诸路之财,平时往往巧为伏匿,不敢实言,以备缓急。”这就说得很清楚了。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它记载了丰富的经济史料,田制、田赋、水利、户口、矿冶、茶法、农业生产技术及采矿技术,叙述甚详。有人对此书赞赏不已,指出“此天壤间绝无仅有者”。影印本《宋会要辑稿》存在不少问题,如已查出有五十四处较大篇幅的复文。
为使用《宋会要辑稿》资料提供线索,有《宋会要研究备要》,收有《宋会要辑稿》的项目(标题),及其所载册数、页数、原载《永乐大典》卷数和收录的年次等,使用甚为方便。
上一篇:崔曙庭《宋书》中国名著简介
下一篇:王瑞明《宋元学案》中国名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