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顾志华
《通志》二百卷,宋郑樵著。这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自上古起,到隋朝止(《略》到唐朝)。体例仿照《史记》而有所创新。全书分为五部分:《帝纪》十八卷,纪三皇五帝至隋各代帝王事;《后妃传》二卷,纪前汉至隋各代后妃事;《年谱》四卷,纪三皇五帝至隋各代的重要史事;《略》五十二卷,纪上古至唐各代典章制度的沿革演变,也包括文化发展的情况;《列传》一百二十四卷(包括世家、宗室传、列传和载记),纪周至隋各代的重要人物。《通志》共有五百多万字,内容比较繁杂。《帝纪》、《后妃传》和《列传》系抄录自汉至隋诸史旧文,略加删改而成,《年谱》系仿《史记》诸表而作,都无甚创见。全书精华在《略》,共分为二十略,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谥、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等略,为其所独创,郑樵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具有较大的价值,尤其值得重视。因二十略的内容和《通典》及后来的《文献通考》所载性质相似,所以清人把《通志》和《通典》、《文献通考》并称为“三通”。《通志》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典籍,对于后代史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郑樵,字渔仲,又称夹漈先生,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生于1104年(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卒于1162年(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年五十九。郑氏是当地的大族,他父亲郑国器曾为太学生,郑樵从小受到父亲的教育,对六经、诸子百家之学很感兴趣。在十六岁上,父亲死了,家道败落。为了不中断学业,郑樵和他的堂兄郑厚,在莆田附近的夹漈山旁搭了个茅屋,埋头读书三十年,写了不少著作。绍兴中,因侍讲王纶、贺允中的推荐,得被皇帝召见,授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后被劾,改监潭州南岳庙。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他开始动笔写《通志》,二年后完成,入为枢密院编修官,不久即去世。郑樵的著作据厦门大学历史系调查统计,多达八十四种,现存的仅有《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数种及一些零散的遗文,大部分都已亡佚了,这是深为可惜的。
《通志》二十略,其性质与正史中的“志”相似。所谓略,就是大纲、概略的意思。郑樵说:“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通志·总序》)对此他是很自负的。二十略的细目为:《氏族略》六卷、《六书略》五卷、《七音略》二卷、《天文略》二卷、《地理略》一卷、《都邑略》一卷、《礼略》四卷、《谥略》一卷、《器服略》二卷、《乐略》二卷、《职官略》七卷、《选举略》二卷、《刑法略》一卷、《食货略》二卷、《艺文略》八卷、《校雠略》一卷、《图谱略》一卷、《金石略》一卷、《灾祥略》一卷、《昆虫草木略》二卷。在这二十略中,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类:第一类,天文、地理、礼、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灾祥十略。这些略内容前史中基本上都有,郑樵只是作了一下加工,不少材料抄自于《通典》和前史。第二类,六书、七音、艺文、校雠、图谱、金石六略。这些略内容属于文化方面,都是《通典》没有论述的,除艺文略外,其他各略前史也很少涉及,郑樵细致分类,详加论述,表明了他对文化的特别重视。在这六略中,最重要的是《艺文略》和《校雠略》。《艺文略》是一部宋代以前的图书分类目录,共收录图书一万零九百一十二部,十一万零九百七十二卷,分为十二类百家四百三十二种,郑樵突破了传统的四部分类的束缚,建立了比较健全的三级分类法,在中国目录学史上是一个进步。《校雠略》也是目录学和校雠学的重要著作,郑樵明确指出目录学的主要任务是辨别和分清学术源流,他还提出图书分类的原则,编辑目录的方法以及如何搜访图书的具体办法,很有意义。第三类,氏族、都邑、谥三略。都是郑樵新增加的内容。《氏族略》是记述姓氏来源的氏族谱系之学,区分姓氏由来为三十二类。《都邑略》记述上古至隋历代建都的地点、位置、形胜,选择该处建都的原因、得失以及各个域外国家的地理位置。《谥略》把古代二百一十种谥法划分为上中下三类加以论述。《氏族略》和《都邑略》都很有用处。第四类,《昆虫草木略》。这属于博物范畴,为其他史书所无。郑樵仿《尔雅》的体例,搜求各种方言异名,汇释草木虫鱼的名称。二十略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郑樵虽多有批评,但对二十略仍是加以赞扬的,认为它“采摭既已浩博,议论亦多警辟,虽纯驳互见,而瑕不掩瑜”,评价还是比较允当的。
郑樵是著名的史学家,他的治学态度十分认真。他认为做学问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他在夹漈山整整住了三十年,精心研究了经书、礼乐、天文、地理、语言、文字、动物、植物等各方面的学问,每有所得,便写成笔记,在此基础上编撰成书。他唯恐自己的学识还不够充分,就到各处去游历名山大川,搜奇访古,开拓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这些都为他最后完成《通志》这部巨著创造了条件。《通志》的撰写虽然前后只用了两年时间,但他酝酿、准备了几十年,可谓是郑樵毕生心血结晶之作。
在《通志》这部著作中,充分体现了郑樵“会通”的史学思想,批判传统的精神和注重亲身实践、注重调查研究的学风。“会通”的史学思想就是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要探求其源流,说明其来龙去脉,反映出它的发展过程。这是郑樵治史的指导原则。郑樵推崇司马迁,贬低班固;提倡通史,轻视断代史。他赞扬《史记》的写法,能够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看出前代和后代的联系;他不满《汉书》的写法,认为那是割断了历史。郑樵力图做到“集天下之书为一书”,把史学研究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郑樵的《通志》,打破了自东汉以来纪传体史书中断代史的垄断地位,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郑樵在《通志》中反对学术史上相沿已久的两种旧传统,一种是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郑樵斥之为妖学,认为它是用迷信的东西来歪曲自然现象,来愚弄大家;另一种是任意褒贬的写作方法,郑樵斥之为妄学,认为它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目。郑樵提倡实学,他注重亲见亲闻,注重调查研究,他认为知识离不开实践,不会歌便不懂得乐章,不了解星象便不懂得天文,不知道山川方位便不懂得地理。为了掌握动植物的知识,他“结茅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通志·昆虫草木略序》)他以自己的亲身实践,纠正了《尔雅》等书中的不少错误。更为可贵的是,他注意到了农民的实际知识,主张理论与实践结合。他说:“儒生家多不识田野之物,农圃人又不识诗书之旨,二者无由参合,遂使鸟兽草木之学不传。”(《通志·昆虫草木略序》)这话出自于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士人之口,应该说是一种卓识。
《通志》虽然有许多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体例上仍没有突破正统的纪传体正史的格式,除二十略外,其余部分大多是抄录、删改前史,糟粕也较多。郑樵在考订史料方面,也有不少主观片面的地方。他贬低班固,轻视断代史的看法也不可取。
《通志》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元刻本,一种是元大德三山郡库刻元明递修本,一种是元至治二年福州刻本。明清两代版本较多,较通行的是清武英殿本。最近也是较好的版本是1935年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的《十通》合刊本。《通志》影印精装三册,后附有考证三卷。另有《十通索引》一册,使用很方便。另外,二十略还有单行本,名为《通志略》,有明陈宗奎的校刊本、清嘉庆十一年长洲彭氏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国学基本丛书》本、《万有文库》本、中华书局的《四部备要》本以及上海世界书局本等。
上一篇:顾志华《通典》中国名著简介
下一篇:金其《通鉴外纪》中国名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