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世间,最动人的是情,最难诉说的也是情。情世界业姻缘,岁岁年年、朝朝幕幕,几多欢笑,几多叹惋,几多怨恨。然而,在这永恒的题目下,在无数的痴男怨女中,又有谁钟情似霍小玉呢?
一、恨流千古
霍小玉故事最早源于唐人蒋防的小说《霍小玉传》。这是一个著名的爱情悲剧:书生李益,进士擢第后,在吏部候试。经鲍十一娘为媒,与霍王小女——霍小玉成婚。新婚之夜,李益亲写誓言,永不相弃。后李益授郑县主簿,遂与小玉告别,言“至八月,必当却到华州,寻使逢迎,相见非远”。到任不久,李益请假往东都探望父母。未到家,太夫人已为他定下表妹卢氏,李益不敢拒绝。为娶卢氏女,李益自秋及夏,四处借贷。因为自己既辜负了与小玉的盟约,又耽误了约定的日期,李益遂决定不与小玉联系,想以此断绝小玉的希望。但小玉自李益逾期不归,便“数访音信”,“遍询卜筮”,“怀忧抱恨”,染成重病。为打听消息,小玉耗尽了资财,以至变卖“箧中服玩之物”。后李益悄悄回到长安,准备与卢氏女成亲。李益的中表弟崔允明将此事告诉了小玉。小玉叹恨之馀,“遍请亲朋”,“多方招致”,而李益到底不肯相见。小玉“冤愤益深”,病势更加沉重。春天,李益与人游崇敬寺赏牡丹花,被黄衫豪士挟持到小玉家中。本已病重难起,“转侧须人”的霍小玉:
忽闻生来,歘然自起,更衣而出,恍若有神。遂与生相见,含怒凝视,不复有言。羸质娇姿,如不胜致,时复掩袂,返顾李生。感物伤人,坐皆欷歔。
黄衫豪士备来酒肴,众人相就而坐:玉乃侧身转面,斜视生良久,遂举杯酒,酬地曰:“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征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乃引左手握生臂,掷杯于地,长恸号哭数声而绝。
李益参加了小玉的葬仪后,与卢氏女成婚,却因猜忌,休弃了卢氏。此后,李益每近妇人辄加妒忌,“至于三娶,率皆如初”。
在这个凄艳的爱情故事里,霍小玉的形象得到了历代读者的爱怜与同情。
霍小玉“姿质浓艳,一生未见,高情逸态,事事过人,音乐诗书,无不通解”,是一个才貌双全的旷世美人。她由贵族沦为倡家,作为霍王小女,她曾得到霍王的宠爱。昔日王府的生活,赋予小玉高雅的格调、沉静的性格。她没有一般妓女的泼辣与老练,而是多一份少女的妩媚与柔弱。初次见到李益,小玉像小鸟依人一样“坐于母侧”,对母亲“尔终日吟想,何如一见”的介绍,小玉是“低鬟微笑,细语曰:‘见面不如闻名。才子岂能无貌?’”表现得温柔而羞涩。当李益请小玉歌唱的时候,小玉“初不肯”,直到“母故强之”,才一展歌喉,而她的演唱却是“发声清高,曲度精奇”。小玉是含蓄的,她虽有出众的才华却藏而不露。
然而,贵族的出身给了她良好的姿质,也使得她更深切地感到现实中倡家地位的卑下,在她的内心深处积聚着沉重的忧郁。新婚之夜,极欢之际,霍小玉却忽然流涕曰:
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色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极欢之际,不觉悲至。
想到自己卑贱的社会地位,想到自己只是以美貌博得才子的爱慕与欢心,霍小玉不禁悲从中来。作为霍王小女,她对自己的未来曾有过美妙的幻想;而作为倡家,她对自己的生活又不敢有过高的奢望。当她见到了李益,与李益成婚,真的实现了自己的幻想,得到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时,她不敢相信这幸福会长久,她唯恐自己会失去这一切。新婚时的泪水,透露了她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在小说里,当霍小玉托鲍十一娘寻求“一好儿郎格调相称者”时,她是在寻找终身之托。当她委身李益的时候,她渴望永远得到李益的爱,不被中途抛弃。但社会现实,使她明白那不过是一种梦想。李益的誓言并不能使她感到未来的保障。当李益离开长安去郑县做官时,她清醒地意识到李益此去“必就佳姻”,“盟约之言,徒虚语耳”,李益另结婚媾是必然的,但霍小玉希望这终究要发生的事晚一点儿到来,临别之际,霍小玉向李益提出了自己低得可怜的希望:
玉谓生曰:“以君才地名声,人多景慕,愿结婚媾,固亦众矣。况堂有严亲,室无冢妇,君之此去,必就佳姻。盟约之言,徒虚语耳。然妾有短愿,欲辄指陈。永委君心,复能听否?”生惊怪曰:“有何罪过,忽发此辞?试说所言,必当敬奉”。玉曰:“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妙选高门,以谐秦晋,亦未为晚。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
霍小玉不敢希望一生相爱,不敢希图太多的幸福。她并不准备阻止李益另结婚姻,也不想耽误李益的人生。她只乞求给她一点时间,让她分享八年的欢爱。自己一生也只要这八年的幸福,八年以后,自己将遁入空门。而对就要离去的李益,霍小玉道出了自己微不足道的夙愿,她要李益记在心间,她切盼李益不要辜负自己的一片痴情。然而,霍小玉却连这一点点幸福也没有得到。
霍小玉是一个纯情的女子,她倾心于李益的才华,而一旦相爱,便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感情。爱情就是她的生命。她痴心地等待李益,约定的日期过去了,小玉四处探访消息,“虽生之书题竟绝,而玉之想望不移”,忧虑、怨恨之下,小玉终于为情而病倒。获悉李益已来长安就亲,小玉便多方设法,期望相见,“日夜涕泣,都忘寝食。期一相见,竟无因由”。冷酷的李益,使小玉病势更加沉重,“委顿床枕”。当黄衫豪士强行把李益带到小玉面前时,小玉已是沈绵日久,转侧须人”了,但满腔的悲愤,却支撑着她扶病而起,对负心的李益做了最后的斥责,而小玉的生命便也在责备李益之后结束了。霍小玉为爱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小说中的李益,不但与中唐时的著名诗人姓名完全相同,而且诗人李益“大历四年登进士第,授郑县尉”(《全唐诗》)的经历亦与小说中所叙相仿;小说写李益猜忌妻妾,而据新旧唐书《李益传》的记载,李益“少痴而忌克,防闲妻妾苛严,世谓妬为‘李益疾’”(《新唐书》),甚至“有散灰扃户之谭闻于时”(《旧唐书》),《唐国史补》亦称李益“少有疑病”;加之小说中对诗人名句“开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的引用,韦夏卿、延先公主等历史人物的出现,所有这一切,仿佛都在暗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然而直至今天,并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霍小玉确有其人,更无从证明《霍小玉传》不是出自杜撰。
小说中的李益,出身于高贵的门第,才华横溢,在当时颇受推戴,他自己也很是自负,“每自矜风调,思得佳偶,博求名妓,久而未谐”。他欣赏自己的才华风度,想要寻找一个绝色的女子作为伴侣,但他只是要寻找一个“佳偶”,并没有作严肃的婚姻考虑,所以他的眼光关注的范围是“名妓”。对于霍小玉,他并非无情,当媒人鲍十一娘对他说起谪在下界的仙人霍小玉,当他第一次从鲍十一娘那里听到霍小玉其人时,他便已心旌摇动,“闻之惊跃,神飞体轻”了;当鲍十一娘离去,李益准备第二天的相会时,更是显得郑重、兴奋:
其夕,生浣衣沐浴,修饰容仪,喜跃交并,通夕不寐。迟明,巾帻,引镜自照,惟惧不谐也。徘徊之间,至于亭午。遂命驾疾驱,直抵胜业。
相见之后,霍小玉的美貌与风韵使李益为之倾倒,以至迫不及待地表示自己的好感:
生遂连起拜曰:“小娘子爱才,鄙夫重色,两好相映,才貌相兼”。
夜晚当霍小玉为自己未来的命运担忧落泪时,李益是“引臂替枕,徐谓玉曰:‘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并当即援笔写下盟约。李益寻找了很久的“佳偶”,今日终于如愿以偿,对于霍小玉,李益是满意的。而此后两年的共同生活,也使他对小玉产生了感情,当他去郑县赴任,与小玉告别时,听着小玉唯愿八年欢爱的陈述,也禁不住内心的激动:
生且愧且感,不觉涕流。因谓玉曰:“皎日之誓,死生以之,与卿偕老,犹恐未惬素志,岂敢辄有二三。固请不疑,但端居相待。至八月,必当却到华州,寻使奉迎,相见非远。”
这里的泪水与誓言都是真情的流露。小玉的话说中了一个事实,但小玉的痴情使李益深受感动,情不自禁地表示愿与小玉“偕老”,保证要“寻使奉迎”。
然而当他回到家中,面对严毅的太夫人,当他考虑到自己的婚姻时,他便接受了世家大族的卢氏,背弃了与小玉的盟约,抛弃了旅居长安时的“佳偶”、而且既已背约,便干脆冷酷地斩断霍小玉的希望。他不但自己不与小玉通消息,而且“遥托亲故,不遣漏言”。当他重回长安,准备与卢氏女结婚时,他更是“潜卜静居,不令人知”,在与霍小玉近在咫尺,霍小玉多方设法渴望一见的情况下,李益却“晨出幕归”,加以回避,始终不肯去看望为他而病的小玉。李益的薄情与小玉的深情恰成鲜明的对照。
但是当李益执意地拒绝再见霍小玉,当他辜负了霍小玉时,他的内心却感受到强烈的自责与惭愧。春游赏花,遇黄衫豪士。豪士假意邀李益到自己家去坐客,实际上是带李益到霍小玉家。李益心中并不知豪士的目的,但一看来到小玉所住的胜业坊,便心中不安,“意不欲过”,假托事故,“欲回马首”。及至到了小玉家门口,李益更是“神情恍惚,鞭马欲回”。李益知道自己抛弃小玉是一种负义行为,他无颜再见为他病危的小玉。走近霍小玉,自责与惭愧便使他的内心陷入一片混乱。终于,小玉在谴责李益的负心后,死在了李益的面前。内心的羞愧、昔日小玉献给他的真诚的感情,使李益不能不为之动情,“生为之缟素,旦夕哭泣甚哀”。以至与卢氏结婚后,李益还是“伤情感物,郁郁不乐”。
李益是个风流、薄倖的文人,但他的良心尚未全部泯灭,他还懂得“惭耻”,然而仅仅是还有羞耻之心罢了。
在小说的结尾,霍小玉真的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死后代为厉鬼,使李益的妻妾终日不安。小说描写了李益对自己妻妾的无休止的疑忌,这自然是对负心的李益的报复,他终生没有得到爱情的温暖。但从塑造霍小玉这个人物形象的角度考察,却是不成功的。她因自己的不幸而迁怒于无辜的卢氏、营十一娘等等,使她们受到莫名其妙的凌辱。霍小玉的性格显得狭隘,这个人物形象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也会受到损害。
二、情天不老
霍小玉的故事流传到明代,触动了主张“至情”,认为“人生而有情”的伟大戏剧家汤显祖的情怀。大约在万历五年(1577)至万历七年(1579)之间,汤显祖创作了《紫箫记》传奇。《紫箫记》完全改变了《霍小玉传》中对李益负心的谴责,而着重表现李益与霍小玉的浪漫的爱情生活。情节亦与小说迥异,只在个别处保留了小说中情节的痕迹。剧中,依据史书“李益,故宰相揆族子”的记载,明确把李益写成相国之后,霍小玉则是霍王爱女。李益因春心稍动,拜访鲍四娘。鲍四娘向他谈起霍小玉。李益遂请鲍四娘为媒求霍小玉为妻。婚后,上元节小玉、李益华清宫观灯,小玉走失,拾得杨贵妃的紫玉箫,被清宫太监拿住。皇帝将箫赐与小玉,并命人送小玉还家。李益与小玉同游花园,小玉为李益“有四方之志,兼是陇西士族、乱定而归,定寻名对”,故提出十年相爱的私愿:
妾年十八,君年二十,愿君待三十岁,是妾年二十八矣。此时足下改聘茂陵,永抛苏蕙,妾死无憾矣。(第二十出《胜游》、《六十种曲》本,中华书局版)
李益表示永不相负,并写下盟誓。李益状元及第,往朔方参军事。七夕时还家与小玉团圆。全剧三十四出,据第一出中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对剧情的介绍,很多情节在剧本中尚未出现,由此可知《紫箫记》是一部未完成的剧作,然而团圆的结局确是无疑的。
《紫箫记》肯定人的情欲,注意表现人性的觉醒。这一点在霍小玉身上有突出的表现。在剧本里,汤显祖不但写了霍小玉的伤春:“小玉不知怎的,近来这两日痴痴的喜睡?”“啼蟾昼滴高花,红壁阑珊翠霞。残梦到两家,风吹醒迟日窗纱”,而且肯定了伤春:
(四娘)郡主敢是伤春?(六娘)又来了。女孩儿家晓得伤什么春!(四娘)呀!那里有二八一十六岁的女孩儿不晓得伤春?(六娘)今普天下男女不晓得伤个春,女儿怎的伤来?(四娘)只有氀毼的男女们不晓得伤春,难道伶俐人不伤春哩!(第十出《巧探》)
把伤春看作聪明伶俐人才晓得的事。
在剧本里,小玉毫不掩饰自己对李益诗的喜爱,对李益的赞赏,“前日鲍四娘来讽他诗,并说他人才出众。只是王父不在家,若在家时,请他看看,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对于李益的求婚,小玉亦直接参与意见,她担心李益可能是娶第二房,担心李益娶了便会回陇西,于是建议由自己的侍女假作鲍四娘养女,到李益那里,假说商量亲事,从中探听消息,并嘱咐侍女:“停当时,教他有聘仪就可相付”。霍小玉对生活有自己的考虑,她并不是一味地听从命运或别人的摆布,而是自己参与设计,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大约万历十五年(1587)时,汤显祖在《紫箫记》基础上改写的《紫钗记》。《紫钗记》剧本基本依照《霍小玉传》铺写,但在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方面都作有重要修改。《紫钗记》里的霍小玉虽与小说中一样,在霍王死后,因“出自贱庶”被遣居于外,但却不再是倡家女,而是一个寻常不离闺阁的良家女儿。李益则与《紫箫记》中一样,是相国之后。
在情节上,剧本较小说最大的不同,主要有三点,一是他们的相见,二是他们的分离,三是结局。在汤显祖的笔下,虽然鲍四娘仍是媒人,但在她向李益介绍过小玉后,并没有象小说中所写的那样,马上定下相见的日期、马上成亲,而是增加了李益与小玉观灯时相见的情节。当时李益向鲍四娘表示希望一见小玉,鲍四娘告诉他放花灯时,或许可以碰到。观花灯时,梅梢挂下小玉的紫玉钗,恰被李益拾到,小玉寻钗,与李益相见,两下留情。以后鲍四娘以紫玉钗为媒证,到小玉家求盟定,两人花朝节成婚。
李益与小玉的相逢是在浪漫的情调,拘谨的气氛下实现的。一方面是梅梢灯影的境界,一方面是多情人的相见。当小玉寻钗遇到李益时,李益是步步紧逼,而小玉则是怀着羞涩与兴奋相杂的心情:
(作避生介)喜回廊转月阴相借,怕长廊转烛光相射。(生做见科)(旦)怪檀郎转眼偷相撇。(生笑介)吊了钗哩!(旦)可是这生拾在?
(浣)秀才,可见钗来?(生)钗到有,请与小玉姐相叫一声。(旦低声云)浣纱,这怎生使得!且问秀才何处?(均见第六出《坠钗灯影》,《六十种曲》本,中华书局版)
小玉嘴里说着“怎生使得”,实际上却已经与李益对了话,问了她不该问的问题。在知道是李益后,甚至低头微笑,赞扬了李益。当李益“径前请见”,说出“两好相映,何幸今宵”时,小玉虽然羞臊地避开了,但心中的快乐却难以掩饰:“钗喜落此生手也。钗,你插新妆宝镜中燕尾斜,到檀郎香袖口是这梅梢惹”。当李益大胆地向小玉的侍女提出要以钗为媒时,浣纱对李益加以斥责:“书生无礼,见景生情,我待骂你呵!”小玉却说浣纱:“劣丫头,是怎的来”,并直接与李益说话:“秀才,咱钗直千金也”。对李益“此会千金”的回答,小玉是报以一笑:“(背笑介)道千金一笑相逢夜,近似蓝桥那般欢惬”。她对李益早已心允,只是碍于少女的矜持与礼俗的约束,没有作进一步的表示。临别之际,小玉低声嘱咐:“明朝记取休向人边说”。上元节相逢,李益自不必说,小玉也是属意于李益了。小玉走后,李益曾唱道:
千金一刻,天教钗桂寒枝。咱拾翠,他含羞,启盈盈笑语微。娇波送,翠眉低,就中怜取则俺两心知。(第六出)
汤显祖改变了原来小说中在小玉家直接相见的写法,而写了他们的偶然相逢,写了他们的眼角留情,上元节天缘巧合,在对这一爱情故事的表现中增加了自主的因素,增加了含蓄幽远的一笔。此后,霍小玉便处于一种相思盼望的心境:
春从绣户排,月向梅花白。花随玉漏催,人赴金钗会。试灯回,为着疏影横斜,把咱燕钗儿粘带。钗钗,恨寻的快快,是何缘落在秀才?好一个秀才,秀才你拾得在。(合)是单飞了这股花钗,配不上双飞那钗。乍相逢怎摆?那拾钗人擎奇,擎奇得潇潇洒洒,欢欢爱爱;闪得人耽耽待待,厌厌害害,却原来会春宵那刻。(第八出《佳期议允》)
当鲍四娘拿着紫玉钗来求盟定时,小玉先于母亲见到鲍四娘。此时,小玉虽未明言心中肯否,却大胆地询问了李益的情况,询问了她所关心的事情:“那生毕竟门第何如?才情几许?怎生弱冠尚少宜人?”在霍小玉的身上,并没有什么封建的道德的色彩,而是充满少女的娇羞。
在《紫钗记》里,李益与小玉的分离,是由于权臣的阻挠和破坏。汤显祖在创作中参考了有关的历史文献,据《新唐书》,李益“游燕,刘济辟置幕府,进为营田副使,尝与济诗,语怨望”。《旧唐书》则云:李益“壮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常与济诗而有‘不上望京楼’之句”。而据新旧《唐书》所叙,李益后来也正因幽州时“怨望语”而降秩。汤显祖利用这一史料,加以发挥敷演。写李益赴试中状元后,因未去参见卢太尉,被卢太尉用计派到玉门关外刘公济处参军事,李益有诗献刘公济云:“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卢太尉闻此诗本欲奏李益怨望朝廷,因为自己奉命把守河阳孟门山,遂奏过皇帝让李益改参孟门军事。卢太尉想要招李益做自己的女婿,未成,还朝后,仍置李益于招贤馆不令还家,并以李益“不上望京楼”的诗句相要挟,说要奏他怨望,且言“但回顾霍家”,先将小玉“了当”。与此同时,还在李益参孟门军事时,卢太尉就让手下人传信给小玉,言李益已入赘卢府,想要气死小玉。李益的朋友也因为看到李益态度含混,而以为李益娶了卢女。小玉到处打听李益的消息,因无钱度日不得不卖掉紫玉钗,而钗又正好卖在了卢府。卖钗人给小玉带回李益薄倖的消息。卢太尉复以钗为证,告诉李益说小玉已经嫁人。于是小玉与李益因卢太尉的作梗,而不得相见,产生误会,以至小玉病势沉重。最后在黄衫豪客的帮助下,两人相见,和好如初。于是原来悲剧的结局便也化为了大团圆。小玉不是饮恨而亡,而是病势沉重,在解除误会后,转危为安。而且皇帝亦对他们进行了褒奖,惩治了卢太尉。这一结局,接受了明传奇创作中的结局模式,显示了明人对“大团圆”的追求是多么普遍,即使是最伟大的戏剧家,也不能例外。
《紫钗记》把《霍小玉传》这样一个负心的故事变成了纯情的颂歌,把小玉含冤而死的悲剧,变成了夫妇团聚,皇帝褒奖的大团圆,将李益与小玉的分离,写成了一段误会。在《紫钗记》里谴责鞭挞的对象由李益变成了权臣卢太尉。而作者也利用这种变化,对李益的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
李益是个钟情的才子。他很有才华,不仅诗写得好,而且在关西时,经他的筹划使大小河西臣服于唐朝。他深深地爱恋霍小玉。卢太尉的作梗,虽使他远离小玉,来到玉门关外,但迢递关山,阻不断他对小玉的思念、受降城上,李益闻笛声掩泣。在剧本《边愁写意》这一出里,汤显祖撷取李益著名的七绝《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诗境,铺写了一段浓浓的怀想。淡素凄寒的白沙,朦胧如霜的月色,悠悠的笛声唤起了戍卒无尽的乡思:“被关山横笛惊吹,一夜征人望。家山在那方?家山在那方?离情到此伤,断肠声泪谱在罗衫上”([一江风])。此时此刻,多情的李益更被这夜色笛声所打动,他深情地忆念闺中的小玉,亲手描画丹青,将边城夜景,写入屏风数揩,寄给小玉:
却怎生似雪样偎沙迥杳?一抹儿峰前回乐。则道是拂不去受降城上清霜,看则是永夜征人沙和月长恁照也。影飘飘,碧蒙蒙,把关河罩,幕寒生夜悄。四下里极目暗魂销,清寒似寂寥。这几笔儿轻勾淡绕,撇绰的幕光浮,隐映的朦胧晓。屏风呵,恁路数儿是分明,可引的梦沙场人到。
([三仙桥])
一笛关山韵高,偏趁着月明风袅,把一夜征人,故乡心暗叫。齐回首,乡泪阁,并城堞儿相偎靠,望眼儿直恁乔。想故园杨柳,正西风摇落。便做洗边尘霜天乍晓,也星似喳云飘,填入遍《梁州》来了。屏风呵,比似俺吹彻《梅花》,怎递送的倚楼人知道。
([前腔])
飘渺的月光,莽莽的平沙,笼罩包围着边关、到处弥漫着清寒,心中的寂寞与思念便也随着这边城的月色、平沙,随着清寒,填满胸臆,吞没自己,充溢山川。虚空中传送的笛声,更吹动这相思,使人魂游故园。自从李益到玉门关参军事,三年中只带得这一个画屏给小玉,他要借这画屏绘出满目的离愁,满腔的思忆,诉出自己凄凉、殷切的心情。
李益忠实于自己的感情,无法忘记那一份缠绵缱绻的爱情。他不屈于权势,对卢太尉不卑不亢。不因卢太尉炙手可热的地位、不因他的威胁而放弃自己的爱情,抛弃霍小玉。当卢太尉对他说:“古人贵易妻,参军如此人才,何不再结豪门?可为进身之路”时,李益明确表白自己的心情是“已有盟言,不忍相负”。听得卢太尉有意招亲,却只作不知。从孟门还都,被禁于别馆,而对威压,李益仍不肯应承亲事。当卢太尉命人假扮鲍四娘之姐鲍三娘,谎说小玉已嫁他人,且以紫玉钗为证时,李益并没有像卢太尉所希望的那样弃旧从新,而是深情不移,“他纵然忘俺依旧俺怜他”。当卢太尉乘机重提婚事时,李益并不理睬:“休喳,俺见鞍思马,难道他是野草闲花”。对卢太尉以“此玉钗行聘小女”的要求,李益更是坚决拒绝,“早难道钗分意绝由他罢?少不得钿合心坚要再见他”。他珍重地收藏紫玉钗,就像当初在上元节拾钗时一样”,怀袖里细棒轻拿,似当初梅月下”。在汤显祖的笔下,李益不再是一个负心人、一个薄倖的文人,而是一个多情的志诚种了。
在剧本的误会性冲突中,霍小玉这个痴情女子的形象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霍小玉自从送本益赴关西后,便想念、盼望李益归来。卢太尉为招李益为婿,要气死小玉,命人假传李益入赘卢府的消息。当鲍四娘领着送信人来到小玉面前时,鲍四娘先未明言,而是让小玉来猜。小玉想不到李益会负心,她猜李益立功,被鲍四娘否定,这时她想到李益可能遭受到危厄,于是她表示:“十郎夫,若是你走阴山命不佳,俺拼了坏长城哭向他”,一片真诚。就在这种诚挚的关切与思念中,小玉听到了李郎议亲卢府的消息,伤心不已。她寄诗给李益,诗中说:
殷勤展心素,见新莫忘故。遥望孟门山,殷勤报君子。既为随阳雁,勿学西流水。(第三十九出《泪烛裁诗》)
这些诗句,实际上都出自李益的《杂曲》诗,这里由霍小玉口中说出,却婉转地表达了霍小玉的深情。她不能忘情,无法以决绝的态度对待李益。虽不能阻止李益别娶,但她希望李益不要抛弃她:
俺为甚懒腰肢似杨柳线欹斜?晕眉窝似红蕉心窄狭?有家法构当得才子天涯,没朝纲对付的宰相人家。化似你插金花招小姐,做官人自古有偏房正榻。也索是,从大小那些商度,做姊妹大家欢恰。(第三十九出《泪烛裁诗》)
她甚至要为李益说话:
书生直恁邪,见色心儿那。把他看不上,早则吞他不下也。是风流儒雅,没禁持做出些些,也则索轻怜轻骂。说他知咱小胆儿,见了士女争夫怕。(第三十九出《泪烛裁诗》)
她不相信李益议婚卢府,急切想知道真相,不借金钱,广求消息,遍询卜筮。资用渐空,竟至卖紫玉钗作为寻访之资。老玉工将钗卖到了卢府,带回李益做卢府新婿的消息。自己昔日的聘钗,如今插到了丈夫的新人的头上,小玉怨愤地将卖钗钱撒去:
一条红线,几个“开元”。济不得俺闲贫贱,缀不得俺永团圆。他死图个子母连环,生买断俺夫妻分缘。你没耳的钱神听俺言:正道钱无眼,我为他叠尽同心把泪滴穿,觑不上青苔面(撒钱介)俺把他乱撒东风,一似榆荚钱。(第四十七出《怨撒金钱》)
后来,因为听到崔允明说,如果遇到李益,一定要数落他,遂将钱给崔,希望“借美言,续断缘”,仍在盼望夫妻重圆。
在剧本里,霍小玉始终执着于自己的感情,为李益,她无心管弦,日夜悲啼,忘记寝食,染成重疾。当她病势沉重的时候,她嘱咐家人:“倘然他念旧情过墓边,把碗凉浆瀽也。便死了呵,也做个蝴蝶单飞向纸钱。”在绝望之中她还在希望李益能够不忘旧情,能够到她的墓上来看看。值得一提的是,《紫钗记》里的霍小玉远比小说中的同名人心胸开阔,旷达。小说里写小玉死前发誓:“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而李益后来也因疑妒终生没有得到家庭幸福。《紫钗记》里的小玉却是嘱托鲍四娘“当初是你作媒,以后见那薄倖呵,教他好生儿看待新人,休为俺把欢情惨然。”(第五十二出《剑合钗圆》)她虽然对卢女感到嫉妒、怨愤“到如今那买钗人插妆鬟俨然,俺卖钗人照容颜惨然”(第四十七出《怨撒金钱》),“卢家少妇直恁美,教人守到何时?他得到了一日是一日,我过了一岁无了一岁”(第五十二出《剑合钗圆》),但她并没有迁怒于人,诅咒卢女,而是希望那个人能得到幸福。霍小玉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放到了对李益的恋情上。《紫钗记》中的霍小玉是一个痴情的贵族少女。
三、绵延不绝的生命
霍小玉的故事,在戏曲舞台上获得了最充分的表现,成为地方戏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在昆剧中,汤显祖《紫钗记》的片断,如《折柳阳关》等被传唱至今;在川剧中有《玉燕钗》,闽剧中有《紫玉钗》,京剧里有《霍小玉》。
京剧《霍小玉》与小说一致,仍以李益负心作为结局,但情节却有很大变化。剧中小玉与李益成亲后,李益的母亲为李益订下了卢氏女,李益爱慕卢家的财产,假托母病,离开了小玉,还家与卢氏成婚。小玉得知真情后悲痛万分,侍女浣纱持紫钗到李益家,以卖钗为名打动卢氏,卢氏劝李益纳小玉,但李益不肯。后李益被黄衫客强迫来到垂危的小玉面前,李益要写休书,小玉气愤绝倒。但当黄衫客要杀死李益时,小玉却代为求免。最后小玉病死。剧本进一步加强了对李益负心行为的表现,突出了李益灵魂的丑恶,表达了民众对负心人的痛恨与批判。霍小玉故事在地方戏的演出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
上一篇:《荆钗记》王十朋与钱玉莲爱情故事文学鉴赏
下一篇:《洛神赋》洛神爱情故事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