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孙子兵法·谋攻》原文鉴赏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①,破国次之②;全军为上③,破军次之;全旅为上④,破旅次之;全卒为上⑤,玻卒次之;全伍为上⑥,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开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⑦,其次伐交⑧,其次伐兵⑨,其次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⑩,具器械(11),三月而后成;距堙(12),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13),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14)。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15),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16),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17),辅隙则国必弱(18)。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19):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为縻军(20);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21),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22),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23)。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24),以虞待不虞者胜(25),将能而君不御者胜(26)。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7);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①全国:意谓使敌人举国降服。 ②破国:击破或打败敌国。 ③军:古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④旅:古时五百人为旅。 ⑤卒:古时一百人为卒。 ⑥伍:古时五人为伍。 ⑦上兵:最好的用兵办法。伐谋:以谋略战胜敌人。 ⑧伐交:靠外交战胜敌人。 ⑨伐兵:用武力攻打敌人。 ⑩修:制做。橹(lu鲁):大盾牌。轒辒(fen wen音坟温):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 (11)具:准备。 (12)距堙(yin音因):堆积攻城用的土山。堙:土山。 (13)蚁附之:指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城。 (14)顿:同钝,指受挫。 (15)敌:指力量相当。 (16)坚:指坚执硬拼。 (17)辅周:辅佐周密。 (18)辅隙:辅佐不周密,有缺陷。 (19)患:危害。 (20)縻(mi音迷):束缚,牵制。 (21)三军:军队的通称。同:干预。 (22)权:权变,权谋。 (23)引胜:指导致敌军胜利。 (24)同欲:同心。 (25)虞(yu音于):有准备。 (26)御:驾御,此指控制。 (27)殆(dai音代),危险,这里作失败讲。
【今译】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些;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军就差些;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差些;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差些;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差些。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靠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攻打敌人,下策是攻城。制造大盾牌和战车,准备攻城器械,要三个月才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三个月才完工。将帅已非常焦躁、忿怒,便命令士卒象蚂蚁一样去爬城,结果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的灾难呀!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屈服敌人的军队而不用硬打,夺取敌人的城邑而不靠硬攻,灭亡敌人的国家而不需久战,务必要以全胜的谋略争胜于天下,所以军队不致疲惫受挫,而胜利可以全面获得。这就是用谋略攻打敌人的法则。所以用兵的法则,我军十倍于敌,就包围他们;五倍于敌,就进攻他们;一倍于敌,就设法分散他们;力量相当,就要能战胜他们;兵少于敌,就要善于退却;力弱于敌,就要避免交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坚持硬拼,就会被强大的敌人所擒获。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得周密国家就会强大,辅佐得不周密国家就会衰弱。国君可能危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军队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懂得军队的事务而干预军事行政,就会使将士迷惑;不懂得军队的权变而干预军事指挥,就会使将士怀疑。军队既迷惑又怀疑。那么诸侯乘机进攻的灾难就会到来,这就是所谓搞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胜利。有五种情况可以预知胜利: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懂得根据兵力多少而采取不同战法的能够胜利;上下齐心协力的能够胜利;以预先有准备对付没有准备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控制的能够胜利。这五条,是预知牲利的办法。所以说,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占一半;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战都会失败。
【集评】 明·林俊:“欲攻敌必先谋,故曰谋攻。”
明·王世贞:?谋攻者,先谋定而后攻之也。篇中议论曲折,可谓得兵家之要务。”(以上二条见明·归有光《诸子汇函》卷八)
民国·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录》:“此篇以谋为上,以攻为下。”
【总案】 本篇主要论述以谋略战胜敌人的问题。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用兵的“善之善者”。而要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实现“全胜”的意图,则应以“伐谋”为上策,也就是要用谋略胜敌。这种谋略,又应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之上。因此,孙子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著名论断,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这一论断,至今仍是科学的真理。根据“谋攻”的法则,孙子还要求按照兵力多少而采用不同的战法,尤其在敌强我弱时不要硬打硬拼,并反对攻城这种攻坚战和消耗战;还论述了将帅与国君的战略指导关系,反对不懂军事的国君干预将帅指挥。这些思想也有一定意义。
本篇是《孙子》中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很能代表孙子文章的风格和特色。作者采用大开大合、层层推进的写法,议论深曲,说理透辟。中间的一些杂论,看似杂然无序,实亦有义脉相连,思路清晰。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对偶、连锁的句式,用笔如风樯阵马,流走奔腾,气势磅礴,不可遏阻。读来铿锵有力,琅琅上口,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这正是兵家文章的本色。
上一篇:《汉魏六朝散文·曹操·请追赠郭嘉封邑表》原文鉴赏
下一篇:《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谷梁传》原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