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欲讨齐
孔子欲讨齐
【原文】
陈成子弑齐简公,孔子告于鲁哀公,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1]者。”之三子告,不可。《左传》曰:“孔子请伐齐,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常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伐也。'”说者以为孔子岂较力之强弱,但明其义而已。能顺人心而行天讨,何患不克?使鲁君从之,孔子其使于周,请命乎天子,正名其罪。至其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予以为鲁之不能伐齐,三子之不欲伐齐,周之不能讨齐,通国知之矣。孔子为此举,岂真欲以鲁之半力敌之哉?盖是时三子无君与陈氏等,孔子上欲悟哀公,下欲警三子。使哀公悟其意,必察三臣之擅国,思有以制之,起孔子而付以政,其正君君、臣臣之分不难也。使三子者警,必将曰:鲁小于齐,齐臣弑君而欲致讨,吾三臣或如是,彼齐、晋大国肯置而不问乎?惜其君臣皆不识圣人之深旨。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尔。
【注释】
[1]三子:指当时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译文】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告诉鲁哀公,请求讨伐陈成子。鲁哀公说:“这件事你去找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贵族吧。”孔子把他的想法告诉了三家贵族,他们都没有同意。《左传》中记载说:“孔子请求讨伐齐国,鲁哀公说:‘鲁国比齐国弱已经是很久的事情了,你现在要讨伐他,结果会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陈成子杀了他们齐国的国君,齐国的老百姓有一半都不会支持他,凭借着鲁国所有人的力量加上齐国的一半人的力量,这样是足可以讨伐齐国的。”有人议论说孔子从不会计较实力的大小,只是他比较注重仁义而已,但从仁义的角度能把事情的道理说明白讲清楚就足够了。如果能顺从老百姓的心思而进行讨伐,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假若鲁哀公接受了孔子的请求,让孔子出使周朝天子,请求天子降罪于陈成子。至于能不能战胜齐国,孔子认为这就是与他无关的事情了。在我看来,鲁国还不能讨伐齐国,三家贵族与齐国的陈成子一样居心不良,因此不能讨伐齐国,周天子失去了权威,因此也不能够讨伐齐国,这是全国上下无人不知的道理。孔子的这一举动,难道真的是想以鲁国一半人的力量去对抗齐国吗?大概是因为当时鲁国的三家贵族目无君主与陈成子的状况是一样的。孔子既可以使鲁哀公觉悟,也可以警告三家贵族。如果这样使鲁哀公知道了孔子的本意,他一定会认真看待三臣擅权、图谋不轨的事实,然后想尽办法控制三臣,然后重用孔子并让他执掌国政,那么国君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就不那么生分了。如果孔子的举动使三家贵族受到警示,一定会说:鲁国比齐国小,齐国的大臣杀了君主而导致大家一致要去讨伐齐国,我们三人一起去杀君主,像齐、晋这些大国又怎么会置之不理呢?可惜的是,鲁国君臣不能理解孔子的这番深意。自此两年后,孔子死了。又过了十一年,鲁哀公竟在三位大臣的逼迫下逃到了越国,这与齐简公相比起来,只是得免一死罢了。
【评析】
这篇文章讲述了孔子苦心孤诣帮助鲁哀公解决三家贵族擅权、图谋不轨的问题,可惜鲁哀公不能理解孔子所做的这些事情,孔子死后,鲁哀公被逼之下逃到了越国。看到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韩愈《马说》中的一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每读这篇文章,心中必有一番凄凉,有人是注定一生孤独、压抑,注定怀才不遇,最终顾影自怜,潦草此生。但也不乏幸运者,将遇良材,最后功成封侯,并且得以善终,哀荣着后。但大多数人虽有伯乐之缘,却没有千里马之福,或英年早逝,或招君主猜忌死于刀下,或抑郁一生。孔子的一生可以说就是这样。
上一篇:《容斋随笔·孔墨》译文与赏析
下一篇:《容斋随笔·孔子正名》译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