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弃地
王安石弃地
【原文】
熙宁七年,辽主洪基遣泛使萧禧来言河东[1]地界,未决。八年再来,必欲以代州天池分水岭为界。诏询于故相文彦博、富弼、韩琦、曾公亮以可与及不可许之状,皆以为不可。王安石当国,言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于是诏不论有无照验[2],擗拨与之。往时界于黄嵬山麓,我可以下瞰其应、朔、武[3]三州,既以岭与之,虏遂反瞰忻、代[4],凡东西失地七百里。案,庆历中,辽求关南十县,朝廷方以西夏为虑,犹不过增岁币以塞其欲,至于土地,尺寸弗与。熙宁之兵力胜于曩[5]时,而用萧禧坚坐都亭之故,轻弃疆场设险要害之处。安石果于大言,其实无词以却之也。孙权谓:“鲁肃劝吾借刘玄德地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关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辨,外为大言耳!”安石之语亦然。
【注释】
[1]河东:今山西太原一带。[2]照验:查验;勘合。[3]应:应州,今山西应县。朔:朔州,今山西朔县。武:武州,今山西神池县。[4]忻:忻州,今山西忻县。代:代县,今山西代县。[5]曩(nǎng):以往,从前,过去的。
【译文】
神宗熙宁七年,辽朝皇帝洪基派遣使者萧禧来我宋朝谈判河东(今山西太原)一带的边界问题,没有达成协议。八年后又一次与我国进行了谈判,一定要以代州(今山西代县)天池分水岭为辽宋之界。神宗询问前宰相文彦博、富弼、韩琦、曾公亮是否可以接受辽朝的要求。这些前宰相均认为不可以接受。当时王安石正担任宰相一职,他对神宗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于是神宗下诏说无论勘验与否,就按辽朝所提的意见以天池分水岭为界。过去边界在黄嵬山麓,我宋朝可以俯瞰辽人的应州(今山西应县)、朔州(今山西朔县)、武州(今山西神池县),现在既然已将分水岭划割辽朝,辽人反而可以俯瞰我忻州(今山西忻县)、代县(今山西代县),从东到西共损失土地七百里。据考察,仁宗庆历年间,辽朝向我宋朝要取关南十县的地方,当时朝廷正在为西夏一带担忧,只不过是通过增加岁帛来填塞辽人的欲望,至于土地,寸尺都没有给他们。熙宁时期的兵力胜过庆历时期,只因萧禧誓不罢休的缘故,致使我宋朝轻易放弃了边疆险要之地。王安石平时总是说治国安邦之类的话,在关键时刻竟也没有办法拒接辽朝的要求。孙权曾经说过:“鲁肃劝我将荆州地方借给刘玄德,说:‘帝王治国,要灵活运用形势,关羽不足以惧怕。’这是子敬不能辨别形势,空说大话罢了!”王安石所说的话也是这样。
【评析】
从历史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事情的真相。辽国趁宋夏交兵之际,趁机要挟宋国解决边境争端,宋神宗害怕两线作战,故而割地,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割地卖国的事不知怎的却污到王安石头上。“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怕是王安石讲过,但决非割地时讲的,而是在这之前。王安石的先灭西夏再灭辽的战略决策,必定使他采取稳住辽国的计策,说这话也是必然。没有雄心统一天下的人是不明白其中道理的。
三国鲁肃借荆州同样是这个道理,不借荆州谁来抗曹?以一个并不安定的荆州换取刘备对抗曹操,难道不是绝佳的上计。莫不成非要等到刘备用武力来取荆州才好,孙刘交恶,曹操得志,荆州最终还是曹操的。至于鲁肃说,关羽不足忌,难道不是一针见血。孙吴取荆州何等样的轻松,这关键难道不在关羽身上,是关羽的傲慢让孙权兵不血刃。鲁肃实在是东吴第一谋臣!
上一篇:《容斋随笔·王勃文章》译文与赏析
下一篇:《容斋随笔·王荆公上书并诗》译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