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梨打头破喻
【原文】
昔有愚人,头上无毛。时有一人,以梨打头,乃至二三,悉[1]皆伤破。时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傍人见已,而语之言:“何不避去?乃住[2]受打,致使头破”愚人答言:“如彼人者,骄慢恃力[3],痴无智慧,见我头上,无有发毛,谓为是石,以梨打我,头破乃尔。”傍人语言:“汝自愚痴,云何名彼,以为痴也?汝若不痴,为他所打,乃至头破,不知逃避?”比丘[4]亦尔,不能具修信戒闻慧[5],但整威仪[6],以招利养[7]。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乃至伤破,反谓他痴。此比丘者,亦复如是。
【注释】
[1] 悉:副词,全,都。
[2] 住:停住,停止。
[3] 骄慢恃力:骄傲自大,依仗蛮力。
[4] 比丘:梵语,译为乞者。佛教中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的男僧。
[5] 信戒闻慧:信,信仰佛法;戒,守持戒律;慧,观照常理的智慧。
[6] 威仪:指起居动静均须有威德有仪则,即习惯所说的行、坐、住、卧四种威仪。
[7] 利养:即供养,这里指布施带来的利益。
【译文】
从前有个呆子,头上没有头发。有一次,一个人用梨打他的头,打了两三下,他的头都被打破了。可是这个呆子只是默默地忍受,却不知道躲避。旁边的人看见了,就对他说:“你为什么不避开呢?还在这里默默地挨打不停,你头都被打破了。”那个呆子回答说:“像他那样的人,骄傲自大,依仗蛮力,没有一点智慧,看见我头上没有头发,就以为是石头,所以才用梨打我,以致头破血流。””旁边的那些人接着说道:“是你自己愚昧,还说别人蠢笨无知?你如果不是无知,怎么会被别人打得头破血流时,还不知道躲避一下呢?”有些出家的僧人也一样。不能领会佛教教义中的精神所在,只是徒有表面的威仪,并以此享有布施带来的各种利益。就好像那个呆子,被别人打了头,都不知道躲开,才会被打得头破血流,却又反过来说他人愚笨。这样的信徒与那个呆子是一样的。
【评析】
故事中的这个呆子,被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的打头,竟不知躲避。在弄得头破血流的情况下,为了给自己解嘲,竟反过来讥笑别人愚笨。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自欺欺人的事例数不胜数。大家都知道,物质财富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就是有一些人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终究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欺人者未必真能欺骗他人,到头来也只会让自己遭到他人的耻笑。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平和的心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莫让自欺蒙蔽了双眼,扭曲了心灵,耽误了我们的人生。
故事征引
自己挠痒自己笑
从前有一个穷人,就因为衣着褴褛,所以总是遭到周围人的排斥。于是这个人便独来独往,久而久之,他便得了抑郁症。别人看他一副呆样儿,便想从他身上找点乐子,专挑一些幼稚的问题问他,他便沉默不说话。后来人们发现他竟然分不清喜怒哀乐,不知道什么是高兴,什么是痛苦。
有一个好心的老人注意他好久了,看他孤苦伶仃的,于是有了同情心,想给他指条明路。让他上山去找一位叫弘一的大师,说这位大师可以帮他解决一切问题。
这个人来到山上,很快就找到了弘一大师,刚一见面他就问道:“大师,你觉得什么时候才是你最高兴时候的呢?”
大师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的时候,就是我最高兴的时候。”
这个人又问:“那么,什么时候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呢?”
大师说:“每当我一无所得的时候,我就会痛不欲生。”
这个人接着问:“可是大师,你又是如何对待你的高兴与痛苦的呢?”
大师回答:“高兴的时候,我会时刻节制自己;痛苦的时候,我会自己挠痒自己笑。”
这个人听后,很是不解。
弘一大师解释道:“高兴与痛苦,是每个人都有的。在高兴的时候,我们能心平气和地去欣赏它,而在痛苦的时候,我们又能平平静静地去回味它。我不承认高兴与痛苦有什么不同。其实,我觉得它们是一样的。”
这个人好像有点懂了。
死要面子的猫
有一只猫,自身的本领并不怎么样,却又很好面子,总是在一些事情上自欺欺人,掩饰自己的弱点。
有一天,这只猫正在苦苦地捉一只老鼠,一不小心竟然让老鼠给逃掉了。这一举动让它的同伴看见了,猫便急忙解释说:“我是看它长得太瘦小,所以有意要放它走的,等我把它养肥了,再抓住它岂不更好。”它的同伴们听了,无奈地笑了笑。
又有一次,它到河边去捉鱼,不想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猫顿时疼得龇牙咧嘴,可它却强忍着疼痛说:“我并不是真想捉它,我就是想利用它的尾巴洗洗脸,你们看现在我的脸是不是更干净了呀?”同伴们再次无语地走开了。
还有一次,这只猫不慎掉进了泥坑,浑身沾满了污泥。这时候,它看到同伴们都用惊异的目光看着她,它便解释道:“最近我身上跳蚤太多了,用这办法治它们是最有效的了!”
后来,它掉进了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出来,可它却说:“你们以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这是在游泳……”话还没来得及说完,猫就沉入河底了。
上一篇:百喻经全集《人谓古屋中有恶鬼喻》译文赏析
下一篇:百喻经全集《伎儿作乐喻》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