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客驼死喻
【原文】
譬如估客,游行商贾,会于路中,而驼卒死。驼上所载,多有珍宝、细软[1]、上氎[2]种种杂物。驼既死已,即剥其皮。商主舍行,坐[3]二弟子而语之言:“好看驼皮,莫使湿烂。”其后天雨,二人顽嚚[4],尽以好氎覆此皮上,氎尽烂坏。皮、氎之价,理自悬殊,以愚痴故,以氎覆皮。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其不杀者喻于白氎,其驼皮者即喻财货,天雨湿烂喻于放逸、败坏善行。不杀戒者,即佛法身最上妙因[5],然不能修,但以财货造诸塔庙,供养诸僧,舍根取末,不求其本,漂浪五道,莫能自出。是故行者,应当精心,持不杀戒。
【注释】
[1] 细软:珠宝、绸帛等轻便而易于携带的贵重物品。
[2] 上氎(dié):指品质上乘的细棉布。
[3] 坐:留驻、守定,此处作使动词用。
[4] 嚚(yín):愚蠢而顽固,奸诈。
[5] 妙因:绝妙的行因,是菩萨的大行。
【译文】
过去有一个商人,四处流动做生意。一次在路途之中,他的骆驼突然死了。而骆驼背的还是一些珍宝、细软和上好的细棉布等物品。骆驼既然已经死了,他就把皮剥了下来。商人要启程,就吩咐两个徒弟说:“你们好生看管这张驼皮,不要让它受潮烂掉了。”商人走后不久,天下起了雨,两个愚痴的人竟然用细棉布盖在骆驼皮上,结果贵重的细棉布都烂掉了。骆驼皮和细棉布的价值,显然是很悬殊的。因为愚痴,才用贵重的细棉布去盖那不值钱的骆驼皮。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不杀生,比如是高贵的细棉布,骆驼皮比如是普通的财货,天下雨被打湿烂掉的东西,比如是佛家弟子由于放纵自己的行为,从而破坏了戒律,毁掉了修积的善行。不杀生戒是佛法中最上等的绝妙行因,然而他们却不好好修持,只知道拿些钱财造塔建庙,供养各位僧侣。这是放弃了基本的修持而去求人天福报,自然就会漂流在人、天等五道中轮回生死,自己也无法出离生死。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修行者应当注重修持不杀戒。
【评析】
常言道:“因小失大”,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两个愚蠢的人因为不知道细棉布与骆驼皮的各自价值,居然用细棉布为骆驼皮挡雨,最后使它溃烂掉了。世人有时候也是这样,在他们还没有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与价值时,就将其轻重倒置,舍弃了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那些细枝末叶,以致价值较高的被丢掉了,留下来的只是那些价值很低的东西。同时,这个故事也警示我们:遇事定要有清晰的定位,孰轻孰重,孰优孰劣;还要有正确的判断力,能够运用心中的天平,在取、舍之间选优择优。
故事征引
瓶子满了吗?
有一天,老方丈给他的弟子们讲完佛法后,随即拿出一个大玻璃瓶,接着又拿出两个布袋,打开一看:一个装着核桃,另一个装着莲子。
“今天我要给你们展示一个实验,这还是我年轻的时候看过的一个实验,实验的结果我至今仍然常常想起,并常常用这个结果来激励自己。所以,我希望你们看过这个实验之后,也能像我一样牢记这个实验,关键是记住这个实验结果。”老方丈说完,便首先把核桃塞进了玻璃瓶里,直到一个也塞不进去为止。
这时候他问弟子们:“你们看现在瓶子满了吗?”
有一位弟子回答说:“如果继续装核桃的话,它就已经满了。”
老方丈又拿出莲子,用莲子填充装了核桃后还留下的空间。然后老方丈又问道:“你们能从这个实验里总结出什么道理吗?”
老方丈刚说完,弟子们便开始踊跃发言,并展开了讨论。
其中一个弟子说:“这说明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满,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
另一个弟子说:“这说明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还是可以挤出来的。”
又有一个弟子说:“这说明空间可以无限细分。”
老方丈耐心地听完弟子们的意见,笑着说道:“你们说得都有一定的真理成分,不过还是没有说出我想让你们领会的道理来。”弟子们想了半天,也没想出究竟是个什么道理。
老方丈接着说:“你们是否可以反过来或是用逆向思维来考虑一下呢?假如我最先装的是莲子,而不是核桃,那么莲子装满后还能装下核桃吗?”
老方丈继续说:“你们再想想看,人生有时候是否也是如此呢?我们往往会忽略去做那些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情,而经常被一些无谓的小事所困扰,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人生沉埋于那些琐碎的事物之中,到头来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永远记住今天的实验,记住这个实验的结果。”
弟子们听完老方丈的话,都点了点头。
上一篇:百喻经全集《估客偷金喻》译文赏析
下一篇:百喻经全集《倒灌喻》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