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海取沉水喻
【原文】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1],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2]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甚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值。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无量方便[3],勤行精进,仰求佛果[4]。以其难得,便生退心。不如发心,求声闻果[5],速断生死,作阿罗汉。
【注释】
[1] 沉水:水中的香木。木心与节坚硬而黑,又为沉香的别名。
[2] 诣:到、去。
[3] 无量方便:各种引导信众的方法。方便,佛教名词,指“利他”、利人的方法。
[4] 佛果:佛为万行之所成,故云佛果,这里指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广度众生,自利利他功德圆满而成佛,是佛教修行最高的果位。
[5] 声闻果:听佛言而悟道,是小乘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
【译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长者的儿子,到大海里去打捞沉香这种木料。经过了好几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家后送到集市上去卖,因为价格昂贵,所以一直没有人过问。过了好多天,这车香木都没能卖出去,他感到很疲劳厌烦,心里十分苦恼。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他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送到集市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在广大圆融的佛教教义中,努力精勤地修行,为了上求佛果,因为难以达到,于是就产生了退转的念头。
【评析】
故事中这位长者的儿子真是一个败家子,他花好几年时间才采集到一车沉香木,却又因香木价格昂贵不好卖,而把它们烧成低贱的木炭,最后换得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很显然,此人不懂得宁缺毋滥的道理,最终使自己多年的辛劳化为乌有。任何事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所以我们不必急于获得眼前利益,而失去今后更丰厚回报的可能。这样不坚持自己的目标、半途而废的行为,不仅永远得不到理想的结果,还浪费了自己先前已经付出的努力,真是极不明智的作为。
故事征引
穷人依旧是穷人
从前有个富人,看到一个穷人每天过着穿不暖、吃不饱的日子,觉得他很可怜,就想着帮助他脱贫致富。
有一天,富人去看望那个穷人,手里还牵着一头牛,说是要送给他的。富人临走前嘱咐他要好好开荒,到春天的时候撒下种子,等到秋天就可以收获了,那时候你就会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了。
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可是坚持了没几天,他就觉得好累。既要给牛吃草,自己还要吃饭,日子过得比以前还要艰难。于是他想,倒不如把牛卖了,我再买回来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可以生小羊,长大了就可以卖更多的钱。
穷人的计划如愿以偿,可是他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还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他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下去怎么行呢?不如现在把羊卖了再去买些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说不定日子立刻就能好转。
穷人的计划再次如愿以偿,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艰难了,他又忍不住杀鸡,终于杀到只剩下一只鸡时,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心想,看来要致富无望了,不如把鸡卖了,打壶酒,一醉解千愁吧!
很快春天来了,富人兴致勃勃地来给穷人送种子,推开房门却发现穷人醉卧在地上,房子里依然一贫如洗。富人看穷人无可救药的样子,转身走了。
那个穷人酒醒之后,继续过着贫穷的日子。
上一篇:百喻经全集《偷牦牛喻》译文赏析
下一篇:百喻经全集《共相怨害喻》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