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争分别毛喻
【原文】
譬如昔日有二小儿,入河遨戏,于此水底得一把毛。一小儿言:“此是仙须。”一小儿言:“此是罴毛[1]。”尔时河边有一仙人。此二小儿诤之不已,诣彼仙所,决其所疑。而彼仙人,寻即取米及胡麻子,口中含嚼,吐着掌中,语小儿言:“我掌中者,似孔雀屎。”而此仙人不答他问,人皆知之。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说法之时,戏论[2]诸法,不答正理[3]。如彼仙人,不答所问,为一切人之所嗤笑。浮漫虚说,亦复如是。
【注释】
[1] 罴(pí)毛:棕熊的毛。
[2] 戏论:轻率随意地议论、评价。
[3] 正理:言之凿凿的道理,此指佛法义理。
【译文】
从前有两个小孩在河里游水嬉戏,他们在水底摸得一把毛。一小孩说:“这是仙人的胡须。”另一小孩说:“这是棕熊的毛。”当时河边正住着一位仙人,这两个小孩争论不已,便到仙人那里,请仙人为他们决断。而那个仙人随即取了一把大米和胡麻子,放进嘴里嚼,然后吐在自己的手掌上,对那两个小孩说道:“看我掌里的东西,很像是孔雀屎。”这个仙人没有答复两个小孩所提的问题,从此以后人们就都知道这事了。
世上的愚人也是这样。他们在说经释法的时候,常常东拉西扯,不去答复正理,如那个仙人答非所问一样,结果遭到了世人的嗤笑。他们浮泛散漫地虚说一通,与这个仙人的做法是一样的。
【评析】
故事中的这个仙人,很明显是不懂装懂。面对小孩的提问,他只说一些华而不实、散漫虚假的空话,到头来不但对别人没有帮助,而且还会毁坏自己的名声。一些现代人也一样,他们总爱装腔作势、言不及义,以致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谁都知道,在这个高度复杂的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所吸收的知识都不可能包罗万象,我们更应该承认自己某种知识的缺乏,虚心地去倾听别人的教诲,这样才能够使自己进步。如果一味地不懂装懂,那就是无知的表现。如果我们在不懂的时候能保持沉默,或许也是解决尴尬的一种办法。
故事征引
不懂时不妨保持沉默
从前有一个和尚,一直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崇拜。
有一天,他刚从外面回来,就听人说只有开悟的人,才能受到别人无尽的尊重与崇拜。心想:“那我也可以马上开悟,来赢得别人的尊重啊。”
到了第二天,他就对外宣称自己已经开悟了。很快,许多云游的僧人都不远千里来拜访、请教他。他担心会露出马脚,经常一言不发,装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还自称为“沉默大师”,把一切问题交给两个能言善辩的徒弟去回答。
有一天,两个弟子都出去办事,正好一位云游的和尚来向沉默大师请教佛法,沉默大师只好亲自接待他。
云游的和尚问道:“大师,什么是佛?”
沉默大师不知道要怎么回答,只好保持沉默,一边还东张西望,寻找两位能言善辩的弟子。
云游的和尚觉得沉默大师的左顾右盼充满了禅机,于是继续问:“大师,什么是法?”
这一次,沉默大师对寻找弟子已经绝望了,只好避开云游和尚锐利的眼光,抬头看看他,再低头看看地,依然一言不发,保持沉默。
云游的和尚深感到很大的启发,又问大师:“大师,什么是僧?”
沉默大师只好闭上眼睛,不做任何表示。
云游大师内心充满了喜悦,再问:“大师,什么是幸福快乐?”
沉默大师感到头痛了,只好双手一摊,表示再也不能回答问题了。
云游的和尚深深地鞠了一躬,兴高采烈地离开了,他觉得沉默大师果然名不虚传,深不可测。
他离开沉默大师不久之后,在路上遇到沉默大师那两位能言善辩的弟子,他不知道他们和沉默大师的关系,兴致勃勃地告诉他们自己的心得:
“沉默大师是个真正的悟道者,我问他什么是佛,他把头先转向东边、再转向西边,意思是说,人人到处在找佛,其实佛就在心中啊,没必要花时间东找西找。我又问他什么是法,他先看看上面、再看看下面,意思是说,法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我问他什么是僧,他闭上了双眼。意思是说,闭门苦修的才是僧,最后我想不出什么问题了,就问他:什么是幸福快乐,他摊开双手,意思是说,能放下一切就是幸福,能帮助别人就是快乐啊!可见沉默大师的悟道是多么深切,教导也是如此深刻。你们俩人应该赶紧去拜望他啊!”
云游的和尚说完,再度走上参访的旅程。两位弟子听得目瞪口呆,心想:师父怎么在转眼之间就变得这么高深了呢?我们还是赶紧回到沉默大师身边吧。
沉默大师看到两个徒弟回来,不禁生气地抱怨他们:“你们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刚刚有一位好问的和尚,差点把我问倒了,还好我一直沉默到底,他这才离开了。”
沉默大师成功地保住了他的面子,他的成功就在于他在不懂的时候能够保持沉默。当然,沉默大师欺骗别人的行径是值得我们批判的,但就处事交际而言,他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上一篇:百喻经全集《宝箧镜喻》译文赏析
下一篇:百喻经全集《小儿得大龟喻》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