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庵婆罗果喻
【原文】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1]而欲食之,而敕[2]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3]即取果一一皆尝。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闻持戒施[4]得大富乐,身常安隐,无有诸患。不肯信之,便作是言:“布施得福,我自得时,然后可信。”目睹现世贵贱贫穷,皆是先业所获果报,不知推一,以求因果,方怀不信,须己自经。一旦命终,财物丧失,如彼尝果,一切都弃。
【注释】
[1] 庵婆罗果:果子名,即芒果。
[2] 敕:叮嘱,嘱咐。
[3] 寻:随即。
[4] 持戒施:坚持实行佛教戒律并进行布施。
【译文】
从前有一个富翁,想吃芒果,便派人拿了钱到他人果园中去买,临去时还叮嘱他:“要拣又甜又大的芒果买。”于是仆人就拿了钱去买果了。果园的主人说:“我们这树上结的果子都是很甜很好吃的,没有一个是坏的。你可以尝一个,就知道了。”买芒果的仆人却自作聪明地说:“我现在要一个一个尝了,然后才买。如果仅仅尝一个,怎么能知道全是好的呢?”说完,随即把要买的芒果都一个一个尝了。他把尝过的果子带回家,富翁一看所有的果子都被咬过,觉得很恶心,就把它们全部都扔掉了。
世上有些人也是如此。听说受持戒律、进行布施可以得到大富极乐,身体能够保持安康,没有烦闷狂躁之类的毛病。但他们并不肯真正相信,就这样说:“布施可以得福,我得亲身经历了才相信。”其实,看看世上人的贵贱贫穷,全都是前世修行所得的报应。但他们却不知道举一反三,以此求证因果报应,始终心存疑惑,要求必须亲身经历才肯相信。可一旦到了生命即将终结之时,不但不能亲历因果报应关系,而且所有的财物都会随之而去。这就如同那个买果子的仆人把每个果子都尝了一样,最后不得不全部扔掉。
【评析】
就本则寓言而论,如果佣人不在意果子的好坏,随便买走,也许他就得不到香甜的果实,但反过来说,像他那样太过慎重,非要一一尝过后才买,结果虽然得到了香甜的果实,但却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最终被丢弃浪费掉了。又如果这个佣人事先了解什么样的果子才会是好的,而后观其色、闻气味、看其行,也同样可以得到他想要的结果。所以,我们做事一定要心中有数,要善于从个体中发现和认识一般的事物,要牢记:不是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可以得到真知的。
故事征引
事上有理,理中有事
“海内书院第一”的白鹿书院,是李渤兄弟曾经隐居于此地读书的地方。当时,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被故人称为“白鹿先生”。后来李渤任江州刺史,就在此地修建了亭台楼阁。
有一次,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您涉猎书籍逾万,人称‘李万卷’,可有这回事?”
“那是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头指着脑袋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抬头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也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那么你又是如何将那万卷书放进你那小小的脑袋里去的?莫非你也骗人吗?”
李渤听后,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恍然大悟:原来一切的禅理,都要从事上去说明,从理上去解释。所以,要想知道宇宙世间,就应该明白事上有理,理中有事。如果能明白理事本无障碍,那么就是游刃有余地理解禅理了。
上一篇:百喻经全集《小儿得欢喜丸喻》译文赏析
下一篇:百喻经全集《就楼磨刀喻》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