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食半饼喻
【原文】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1],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2]。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从本以来,常无有乐,然其痴倒,横生乐想,如彼痴人,于半番饼,生于饱想。世人无知,以富贵为乐。夫富贵者,求时甚苦,既获得已,守护亦苦,后还失之,忧念复苦,于三时[3]中都无有乐。犹如衣食,遮故名乐,于辛苦中,横生乐想。诸佛说言:“三界无安[4],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横生乐想。”
【注释】
[1] 恚悔:生气、懊悔。
[2] 唐自捐弃:意即白白地浪费了。唐自,徒劳地。
[3] 三时:印度分昼夜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及初夜、中夜、后夜。这里的三时指昼三时。
[4] 三界无安:众生在三界之中动荡不安,饱受痛苦。三界,佛教把世俗世界分为欲、色、无色三界。
【译文】
有一个人,肚子饿了,一口气吃了七块煎饼。当他吃完六块半的时候,便觉得已经吃饱了。这个人十分后悔,一边抬手打自己,一边心想:“只吃了半块饼就这样饱,可惜前面那六块饼都白白地浪费掉了。要是早知道吃这半块饼就能饱了,应先吃它才是。”
自古以来,就没有常驻的快乐,然而世人痴愚颠倒,总是凭空产生一种快乐的念头来。就像那个吃饼的痴人,不知道正是先吃了六块饼,才会愈吃愈饱,他却误以为半块饼就能吃饱肚子。世上那些无知的人,以为有钱有势就有快乐。其实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求得钱财地位是很辛苦的;等到获得了,守住它也很辛苦,此后一旦又失去了,忧思怀念又是苦的。所以人生在世,每时每刻都没有什么快乐。这就好比衣食可以遮寒祛饥,但这些东西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得来的,世人便在这些痛苦中凭空产出快乐的念头。因此,诸佛都说:“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都没有什么安乐,都充满了痛苦的经历;世人颠倒迷惑、不明真相,才会凭空产生出快乐的念头。”
【评析】
故事中这个吃饼的人,居然以为自己吃饱是因为最后那半块饼,而觉得吃先前的六块饼是浪费,真是愚笨之极。这些愚笨的人只看得见事物的结果,却看不见整个事物的过程,在他们眼中也只有事物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却不知道每一件事物都要经历起因、经过、结果这些发展过程。那些妄想着一步登天,期盼能走捷径的人,都只是痴人说梦。要知道,不论事物的结局如何,那都来自于成功前的不断付出。
故事征引
一千倍的付出
有一位理发师,新收了两个徒弟。这两个徒弟学了没多久,就商量着一起去外面闯闯,说走就走,他们告别了师父,就各自来到大都市求发展。他们筹备好本钱,又挑了一条热闹街,各自开了一家店。
大徒弟开的店,专门为普通男女做一些大众化的发式,流行什么就做什么,很快就赚了一些钱。小徒弟开的店,却专门为一些爱时髦、有品位、懂时尚的顾客设计一些独特的发型或者做形象设计。
大徒弟的生意还算不错,每天都有人来做一些简单的发式。而小徒弟的生意却很是惨淡。因为一开始并没有人认识小徒弟,所以他的一些前卫、时尚的设计观念都没有被市场接受。这时候,大徒弟就得意洋洋地对小徒弟说:“你应该知道,这个世界上,普通男女比时尚男女多一百倍。”
但是过了几年,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小徒弟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终于成为一名形象设计大师,世界上有许多知名人士、明星,都来找他做设计。很快,他的钱已经多到数不过来了。
有一天,大徒弟和小徒弟偶然间碰面了。小徒弟微笑着对大徒弟说:“你也应该知道,这个世界上,时尚男女需要美化形象的次数比普通男女多上一千倍,并且付出的价钱也要贵一千倍!”
大徒弟看着眼前这位得意的小徒弟,悔恨当初不该瞧不起他。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上一篇:百喻经全集《梵天弟子造物因喻》译文赏析
下一篇:百喻经全集《比种田喻》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