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一
丈夫服役去了前方,不知日子多么久长,什么时候才能回乡?鸡儿已经进了树窝,夕阳西下暮色茫茫,牛羊成群下了山冈。丈夫服役还在远方,教我如何不去怀想!
丈夫出门前线打仗,不知多久岁月悠长,什么时候欢聚一堂?鸡儿栖息上了土桩,日落西山夜色茫茫,牛羊归来人圈繁忙。丈夫服役还在远方,愿无饥渴早日还乡!
二
《诗经》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先民的生活,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以音乐名称用到文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曲式、曲调。“雅”,是正,当时的普通话、官话,称“雅言”。“颂”,主要是一种宗庙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是向祖先神灵报告王侯功德的赞美之词。
周初文、武、成、康四王时代的作品,是“正经”,之后的作品是“变经”。周南、召南是“正风”,其他十三国风是“变风”。
“王”,指东周洛邑王城畿内方六百里之地。据朱熹解释,东周王室已卑,与诸侯无异,故其诗不称“雅”,而称“风”,但因仍保持王号,所以不称“周风”,而称“王风”。
战乱是贯穿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周初分封大小诸侯国一千八百个,春秋只剩下三十几个,可见兼并之烈,可见出统一趋势。
中华民族天生是诗的民族,战乱不断,吟诵不断,本性中带着诗情。大部分诗是在田野民间传唱,没有留下作者姓名,有男性,也有女性。本诗就是女性或从女性视角所吟诵的一首诗。
类似的诗在《诗经》里还有许多,比如《卫风·伯兮》,女性或从女性视角诉说自己无心修饰:“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为适容?”再比如《周南·卷耳》,则是恨不得跑到山上、跑到军营里去看服役的丈夫:“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诗明写思念丈夫,暗写战争之多。这首诗也是最早的望夫诗。《楚辞·九歌·山鬼》塑造了望夫形象。周秦以来,各地出现望夫石、望夫山,反映了无数的战争、徭役使夫妻生离死别的事实:“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这首诗相思稳重深厚,丈夫从军出征保家卫国是分内之事,在家的妻子也觉得丈夫上前线打仗是天经地义的。见出先民们哀而不怨原始天然的心性。
三
落日衔山,暮色苍茫,鸡栖敛翼,牛羊归舍。这首诗借身边鸡牛羊起兴,写夕阳西下的依恋情绪,是对农村生活有着真切体会方能写出的。
《诗经》时代是人类的农业文明时期。先民不满荒野和洞穴,才有了建筑文明;不满狩猎和采集,才有了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时代,中国人眷恋土地,因为土地上有他们的庄稼、房屋和牛羊。
羊,秉性温顺,体现农业文明的个性。《诗经·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商代牛、羊常用作宗庙中祭祀的祭品(《礼记·王制》:“大夫无故不杀羊”)。到春秋时期,宗庙中作为牺牲的牛,已被用来耕田(《国语·晋语》:“宗庙之牺,为畎田之勤”)。
中国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和陕西半坡遗址中都发现了原鸡的遗骨。
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悠长。如东汉初年班彪“日晻晻其将暮,睹牛羊之下来”(《北征赋》);如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如杜甫诗“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扉”(《日暮》);如辛弃疾诗“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踏莎行》)。
清许瑶光对这首诗做了概括:“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正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再读〈诗经〉四十二首》)
先民时代,满目是大片绿色的原野,由于不满大自然的黑夜,才有了烛光。是对星光和月光的补充,打破了大自然在时间上对人的限制。
黄昏时刻最能触发人们的思绪。夕阳作为载体,承载了许多内涵。正如初唐诗“白日依山尽”。“依”,是紧贴、不愿离去的意思,包括了夕阳依依不舍的无限眷恋,也是诗人自己情绪的反映。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小处说是夕阳黄昏,一天过去。大处说是人生迟暮,一生将尽。再大处说,不只是个人自叹,亦是叹整个唐朝之衰。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写一个朝代的过去。六朝时人来人往的朱雀桥,如今长满了野草,恣意地开着花,昔时王谢家族车水马龙的景象衰败,只有西天一抹斜晖残照乌衣古巷。
四
羊牛下来,鸡栖于埘,都有时间,都有规律;君子于役,归期未卜,却没有时间,没有规律。这是第一个对比。
时间就是规律。掌握了时间,也就是掌握了规律,掌握了秘密。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是什么?时间!能战胜时间的,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思念,是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寂寞心。
暮色越来越浓,思绪越来越长。夕阳西下,鸡儿进窝,成群的牛羊归圈。和平家园的美好景象,和“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忧心烈烈,载饥载渴”的征程形成了对比。这是第二个对比。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是对亡妻的直白,是现实主义,是天人永隔。“日之夕矣”,不知死活,但还有活的希望。“君子于役”是隔,不知年月的隔。
羊牛下来,亲人杳无消息。日之夕矣,天近黄昏,希望破灭,又是一天。日之夕矣,还有希望,还有希冀。这是第三个对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虽然对从军生活厌倦,可是并不直接反对战争。真是哀而不怨!
战争残酷,家园和平,又需要战争。主妇心里也平静,思念也只是叮咛丈夫要注意日常饮食。战争是需要的,支持丈夫去前线,思无邪。日子一天天地过,思念一天天地长,但是真的哀而不怨。这是第四个对比。
五
春秋无义战,战争无休止。居家的农妇思念丈夫,丈夫在外是什么情况呢?
《豳风·东山》,写出征多年的士兵在回家的路上的复杂感情:“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邶风·击鼓》,是写丈夫在战场上想起与妻子分别时的誓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丈夫归来是怎样的情境呢?我们且看东汉古诗《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老兵十五岁当兵离开家乡,八十岁才退役回到故里。半路上碰见乡亲,问家里还有哪些亲人?乡亲告诉他,他家里人早已死光,墓地上种满了松柏。老兵进门看见野兔钻进狗洞,野鸡从房梁上跳下来。院子里自生自长着谷子,井台上长满了葵菜。用野生的谷子做熟了饭,用野生的葵菜炒了菜。饭菜熟了想先祭奠一下死去亲人,可是哪个坟里埋的是自己的亲人?出门看看全村无人可问,只有任泪落满衣裳。
十五从军征也是无可奈何,此情何堪,欲祭奠无人。生不能见面,死不能祭奠,为人子者,何以为心!这个老兵还保持着淳朴醇正的心,还记得祭奠老人。又可见六十五年军旅生涯无时不在思念亲人。
“东向看”,是任指一方,并不是专指东方,是以偏代全的笔法,孔子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返”,举一反三。不只是老兵一家,全村皆如此。以一家而写全村,写全国,这是部分代整体的写法。真是无可奈何!
十五从军征,一个老兵联想起千千万万老兵,老兵的无家可归想到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从北朝乐府民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到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再到纳兰容若“万里西风瀚海沙”,莫不如是。
我们深深同情“于役”的君子,我们更深深同情居家的女诗人。
上一篇:《诗经》《红楼梦》赏析解读
下一篇:《诗经·秦风·蒹葭》赏析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