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
花灯缀满街巷像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烟花焰火纷纷似春风吹落的满天星雨。华丽的马车驶过香飘满路。悠扬的乐曲飘动,明媚的月光流转,整个晚上鱼龙花灯都在飞舞。
女孩子们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身上散发着香气,说说笑笑地从身边飘然而过。在热闹场景里千寻万觅,不经意间一回头,却在灯火最稀疏的地方看见了心中的人儿。
二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于高宗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此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二十二岁时以孤胆之勇,率五十轻骑奇袭五万人马的金营,擒斩叛徒张安国南渡归宋。
辛弃疾和岳飞一样,是一个文能治国、武可安邦的人才。他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美芹十论》,又上《九议》,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
这首词即是辛弃疾刚从北方投奔到南宋,在都城临安所写。当时半壁江山都在金兵铁蹄之下,可是朝廷不思收复河山,只顾苟且偷安享乐。正如南宋诗人林升所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辛弃疾对北方的向往,那种豪迈和辽阔,始终不曾忘记自己是山东人,北方人。“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不肯与主和派同流合污,南渡后几乎闲了三十年。他心中有着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心头始终是不平静的:“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栏杆人不知。”
六十岁以后,“换得东邻种树书”,正如陆游所说,“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可是辛弃疾心里是不平的。辛弃疾有理想,有执着,一生抱负未得伸展,“可怜白发生”,“倩何人唤取,搵英雄泪。”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可以为郭、李,为岳、韩,变则即桓温之流亚。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
辛弃疾本是“壮岁旌旗拥万夫”的少年英雄,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老将。他始终不忘中原、不忘故乡:“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一生盼望重上战场,可是机会“望来终不来,烟雨却低徊”。
辛弃疾的悲壮,当然不是他个人的失败,是南宋无法对抗北方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岳飞之所以悲愤,是因为他有条件北伐而未能如愿。
南渡是英雄的悲愤,辛弃疾一直有北伐的意愿。北伐也就是“还乡”。这是南宋人的情结,北宋人所无。宗泽临死前喊“渡河”、“渡河”、“渡河”。陆游临死前“示儿”。
开禧三年(1207)九月初十日,辛弃疾大呼“杀贼!杀贼!”忧愤而卒,时年六十八岁。
三
此词创作时间不可确考,但根据其弟子编定的《稼轩词》次序,可知创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前。
“青玉案”,取名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元夕”,正月十五元宵节,是重要节日。《宣和遗事》载“京师民有似雪泥”。《武林旧事》载:“妇人皆载珠辇。”李清照说“记得偏重三五”。
首句化用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经过春天一夜的东风,第二天所有的花都开了,这是多么神奇的大自然的力量,而人间重要节日里也蕴藏着这种巨大的能量。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以部分代整体,指盛妆的女子。
“笑语盈盈暗香去”,喻美女之多。《诗经》所云,“有女如云,匪我思存”。有女性的东西在里面。曹雪芹其实是女性化的,林黛玉身上更多的是曹雪芹的影子。辛弃疾也有女性化的一面。
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辗转不可得。这种情绪,又像“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又像蒹葭里面“上下寻找”;又像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慕然回首的时候,发现伊人正在灯火寥落的地方,殷殷之情,一切的期待尽在不言中。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衬托出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形象,这正是辛弃疾所追慕的对象,是自己不肯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理想人格的化身。
这种美好是一种可遇不可求,可以理解是爱情诗;男子对美好女子的向往;也可理解成是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结合辛弃疾生平,还可以理解是自喻明志诗;更可以理解成一种人生感悟诗。
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辛弃疾自己的一种写照。正如梁启超所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写“那人”正是写自己。
四
词史上,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代表作家。辛词留存至今的有六百二十余首,是宋代词人中现存作品最为丰富的一人。
西方有个神话,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石头滚落下来,再次推石上山,循环不已。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许并不在于完成一个目的,而在于这个过程和循环。生命的意义也许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过程。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第六卷载有某尼的《寻春》:“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用尽日寻春、芒鞋踏破等种种修行方法来表达自己对理想影像的追求、寻春觅道的不易。一朝顿悟,豁然贯通,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禁不住喜形于色。
某尼悟道诗的这种哲理,时间性和空间性均不受限制,终古常新,无往不在。诗意与天地同春,流传不灭。
正如春天在触手可及之处,人的觉悟也在行立坐卧、穿衣吃饭之间。一旦开悟,就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春天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内心,只要向内体察,就能见到春意、神性、佛性和真理。
道不远仁。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寻求的东西并不遥远,有时就在身边,却朦胧不真实。这是人生感悟。“众里寻他千百度”,“枝头春色已十分”。
儒家认为,孔子说:“道不远人。”孟子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万紫千红总是春,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理”,某尼“归来笑拈梅花嗅”,则说“道”就在身边。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禅宗也认为,真如佛性无处不在,一切众生平等,皆有佛性,直指本性,顿悟成佛,不要离开自己的本性去另外寻觅。万水千山走遍,终归还是要回到自身。
禅宗主张以心传心,释迦牟尼当初在菩提树下悟道,一代一代相传的都是同一个心,心心相印,无须远求。老师是这个心,学生也是这个心,不来不去,不增不减。
辛弃疾所处时代,理学已大行其道,理学吸收了佛教特别是禅宗的东西。朱熹和辛弃疾同时。辛弃疾因为为朱熹办葬礼而震动朝野。宋词往往看似悲观,其实乐观,有宋一代,亦大矣。背后有理学的力量。整合儒释道禅宗的理学。
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时人心中朦胧的一种憧憬,是对生命所有的寄予和希望。一种灵性的颤动,如圣经。
人生的目的就是在此当下的生活中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就在此当下的生活中去获得。
“众里寻他千百度”,是等待,是“望来终不来,烟雨却低徊”,是“过尽千帆皆不是”、“终日望君君不至”、“无可奈何花落去”。
这首词还表达了人生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时间、空间的理解,不会因岁月、际遇、环境的不同而磨灭或忘却。
上一篇:《沈园二首》赏析解读
下一篇:《卜算子·惜海棠》解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