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美育视阈中校园戏剧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高字民
对于一个从古老文明古国一路走来、从未间断地迈向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国家来说,文化的血脉与魂魄可谓是立足之本。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古鉴今,继往开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离不开学校教育。而在学校教育中,美育是一个积极、有效、不可或缺且具有深刻时代内涵的方面。2015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院教授关于加强美育工作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质言之,由于关注情操和心灵的审美感染性和强调亲身体验与感悟的文化实践性,学校美育不仅入脑,更能入心,既晓之以理,更动之以情,是一种能把知、情、意有机融合的完美教育方式。
在人类创造的诸多艺术形式中,戏剧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深刻的社会性。黑格尔说:“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作诗乃至一般艺术的最高层”。由此,戏剧在学校美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何以鲜活生动、内涵丰富、文化影响巨大的校园戏剧为载体,在加强美育的时代背景中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和发展创新,就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一、深挖文化内涵,熔铸时代精神,讲好中华故事
“讲故事对于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与精神的生成、积累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乃至一个阶层、一个文化圈都会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来建构出一种文化传统和人格故事。”戏剧,天然是讲故事的绝佳方式。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来演故事。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通过对一个完整行动的模仿来演绎人生故事,表现悲欢离合。
校园戏剧以学生为主体,辅之以老师的指导,虽无法达到职业戏剧的艺术精湛,却有着非常的自由、灵动和诗意。换言之,校园戏剧孕育了浓郁的理想色彩和青春的创造精神。所以,在校园舞台上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就应该充分尊重校园戏剧的天然优势,因势利导,把艺术实践和文化育人有机结合,深挖文化内涵,熔铸时代精神,凭借综合的艺术展现,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学校美育的理念大力倡导之前,校园戏剧大多是在素质教育的理念模式下运行的。在实践中,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素质往往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教育部主办、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机构承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全国大中小学艺术展演和中国校园戏剧节中,通过舞台剧、情景剧、朗诵剧等形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充满活力。在日常的戏剧课外实践活动中,排演历史故事、展现文化风采的剧目也不在少数。教育部推广的“京剧进课堂”,则是活生生的传统文化——艺术国粹和学生零距离的接触。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文化工程中,有关民族历史、文化瑰宝、历史英杰的内容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在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生自创剧目中,通过排剧、演剧来追问历史、体验文化、与传统对话,更是常有的事。中小学生排演课本剧,常常设身处地重回历史情境,在艺术实践中真切地感悟中华文明的魅力。大学生们则深入思考,以浪漫的艺术想象和情感抒发,创造性地完成新时代中华文化的青春叙事。更难能可贵的是,不少学校立足自己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甚至结合本校的特色文化渊源或校史素材进行戏剧改编创作。还有些学校,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让民族精神、地域文化和西方经典、现代主题碰撞、糅合、沟通、对话,展现当代青年在全球化视野中对于不同文化的比较与反思。这样的艺术呈现,是对国家“一带一路”时代背景和文化主题的积极呼应,彰显了新时代校园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二、案例解析:西北大学校园戏剧与中华传统文化
西北大学是一所有着110多年建校历史的全国知名高等学府,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造就了这所学校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有一个以学生演剧实践为主体的、延续了三十多年长盛不衰的校园文化品牌——“黑美人”艺术节。也许是地处周、秦、汉、唐历史古都的地缘优势,又有百年名校的文化濡染,西北大学的校园戏剧在实践创作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这种自觉,不是仅仅停留在艺术展现的简单层面,而是立足当代现实,从青年人的视野审视历史,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在民族历史的舞台审美演绎中,熔铸新的时代精神,讲好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新故事。
这里,我们以三个典型案例来具体说明。
1.妙趣横生的创意对话:校园情景音乐剧《传统与现代》。
2001年,由教育部主办,浙江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承办的首届“五月的鲜花”大学生电视咏唱活动,在浙江杭州西子湖畔隆重举行。参加的高校,每个学校五分钟,节目形式不限,内容自定,展现自己学校的特色。西北大学在学校团委的策划下,完成了一部妙趣横生的校园情境音乐剧《传统与现代》。该剧把歌舞、小品、说唱熔于一炉,戏剧化地展现了一场用RAP说唱进行的辩论赛。辩论的主题是“传统与现代文化,哪个更精彩?哪个更受大学生青睐?”。辩论的双方,一方主持传统,一方青睐现代,而他们辩论的论据,则用歌舞、小品片段来呈现。于是,陕北腰鼓、霹雳劲舞、唐代乐舞、李白吟诗、汪伦辞别等诸多元素和场景有机组合,交相辉映于舞台。大胆的想象、浪漫的构思、传统文化的鲜活呈现以及围绕传统和现代孰优孰劣的激烈论辩,深深吸引观众。节目演出、播出后,赢得了广泛的好评。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先生看完节目,非常激动,欣然给参演师生写来贺信。信中写道:
题选得好,将历史与现实熔为一炉。西大地处西安,这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传统与现代为何结合?科技与人文如何融合?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同学们在《传统与现代》节目中,有新的创意,李白的出场,以及他和身着西装的现代汪伦的对话,虽然是超越历史的想象。这种美学意义上的想象完全符合艺术原则,而且增加了人们对李白送汪伦的理解。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体现了艺术的美,从美的意境中阐释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重要性。我觉得你们为“五月的鲜花”提供的节目别开生面,很好!
2.丝路文化的青春遐想:音乐情景朗诵剧《飞天》。
继校园情景音乐剧《传统与现代》精彩亮相后,西北大学于2002年又受邀参加第二届“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电视文艺汇演,排演了音乐情景朗诵剧《飞天》。这部剧以浪漫的想象,把飞天比作美丽的少女,在礼赞飞天曼妙舞姿的同时,也慨叹了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艺术文化的陷落。在此背景中,一群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志愿献身西部,寻找失落的文化,重建美好的家园。
相较于上一年的《传统与现代》的活泼、创意、热闹而言,情景朗诵剧《飞天》完全是另一种深邃、雄浑、典雅的风格。如果说,《传统与现代》充满青春的激情和活力的话,那么《飞天》则彰显了学子们的责任和理想。
在“一带一路”的宏伟规划还未正式提出来之时,西北大学却早已用校园文艺的创意形式和浪漫想象,展开了有关丝路畅想、文化反思与青春抒怀的舞台叙事。这是莘莘学子的艺术情怀,也是高等学府的文化自觉。
3.非遗特色文化与中华人文精神的交响:射艺综艺剧《芙蓉射艺招亲记》。
这部剧创作于2017年2月。西北大学现代戏剧研究中心和体育部联合策划,将学校射艺协会的特色实践教学和校园戏剧的审美文化创作相结合,以综艺情景剧的形象化方式展现中华传统射艺的文化魅力。
射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一。此项活动,修文习武,张弛有道,既需要日渐精进的技术训练,又需要修身养性的文化参悟,是君子修炼养成的绝佳之道。
西北大学作为一个具有百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知名高等学府,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特色遗产方面,始终进行着具有文化自觉精神的探索。射艺综艺剧《芙蓉射艺招亲记》,以清人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第79回中几个大家闺秀在后花园练习、切磋射艺的片段为原始素材,以她们讨论射艺的一首《西江月》口诀为聚焦点,展开叙事。然而,口诀虽好,但素材故事性弱,从舞台呈现看,戏剧性也很弱,因而必须另辟蹊径,创意改写。
经过苦思冥想、头脑风暴之后,同学们从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和讲好陕西故事的思路切入,把非遗文化、民族精神和艺术娱乐有机结合,借鉴古典戏曲里王宝钏搭彩楼、抛绣球招亲的情节模式,创作了大唐芙蓉公主通过射艺比赛和文化论辩来招选驸马的戏剧故事。
比武招亲的情节设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意蕴,也为演员的精彩表演提供了巨大的施展空间。射艺比赛的紧张性、辩论射艺之道的文化性以及爱情、友情、亲情的艺术性,有机结合,演奏了一曲非遗特色文化与中华人文精神交织融合的艺术交响。
三、文化养心,立德树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既关乎国运的兴衰,又关乎人民的幸福。这里的人民既是整体概念,又是个体存在。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手段,也是目标。
在此过程中,关乎情感、心灵、情操,综合了知、情、意,突出实践性和主体性的学校美育,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西北大学校园戏剧活动的具体经验,我们认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中,青年一代——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而学校美育又是其中生动活泼且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审美实践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在内涵表达上,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资源,深挖特色,丰富传统文化精神的多样化内涵;在艺术表现上,大胆创意,浪漫想象,追求鲜活生动、富有青春活力的意象创造;在思维精神上,传统与现代开放对话,传承与创新相融合,辩证思考,创意革新;在实践方法上,身体力行,综合实践,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通过戏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育实践,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精神植入青年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化素养。
正所谓,文化养心,立德树人。新时代,面对这一重要的文化教育课题,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通过创造性劳动完成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薪火传承和创新发展。
本文为西北大学2017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产学模式的戏剧影视类专业学位艺术硕士的创作性戏剧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YJG17004)和西北大学2017年度“本科质量提升计划”教学研究与成果培养项目《高校美育“多元课堂”协同联动育人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X17035)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2]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高小康.人与故事[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4]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高字民.青春作伴:高字民校园戏剧实践教学案例集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8
高字民,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西北大学现代戏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学、文艺学研究。
上一篇:地方文学发展的优势和局限——也谈“中国文学中的宁夏现象”
下一篇:宁夏小说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