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虞夜上受降城 刘禹锡怀古西塞山
成为唐代诗人中的四大恶人之一,李益觉得特别委屈,最难堪的是,他还成了唐传奇《霍小玉传》中的负心汉,唐朝版的陈世美;诗人都有一股牛脾气,但大多只是普通水牛,而刘禹锡则是西班牙斗牛,屡次遭贬却依然“痴心不改”,就喜欢和权贵较劲。
元朝有个姓辛的官员狂热痴迷唐诗,谁要是敢在他面前贬低唐诗,出门最好穿上防弹衣。他的偶像是中唐诗人刘长卿和“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的作者于良史。刘长卿字文房,于是他改名辛文房,字良史。
辛文房根据唐宋史料和唐五代人的笔记,写成《唐才子传》。此书是研究唐诗的重要文献。《唐才子传》实际上就是唐代诗人传。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诗人大多恃才傲物飞扬跋扈。有个性的人才能写出有风格的诗。南宋以后在程朱理学的束缚下,诗人千人一面,诗歌也乏善可陈。
当然,文如其人并不是普遍真理。初唐宋之问、沈佺期都有受贿以及卖身投靠权臣的经历,千夫所指,但他们却是格律诗的定型者,文辞清丽。中唐元稹和李益始乱终弃,声名狼藉,但元稹的悼亡诗古今第一,李益的边塞诗在中晚唐首屈一指。
成为唐代诗人四大恶人之一,李益肯定觉得特别委屈。最让他难堪的是,他的骂名还被写进唐传奇。
传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其实就是文言短篇小说。这种小说为了让人信以为真,经常使用真实的人名地名。香港电影为了避免麻烦,往往声称“本故事纯属虚构”,唐传奇则刚好相反,习惯用名人做主角,而且作者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如果有人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作者就跟你拼命。
李益和韩翃一样,也是“传奇人物”。李益做主角的这篇名叫《霍小玉传》。作者蒋防是江苏宜兴人,在李绅和元稹推荐下做过翰林学士、司封员外郎、知制诰等官,名副其实的皇帝近臣。《霍小玉传》写陇西李益与歌姬霍小玉的情爱故事。诗人李益的家乡就是陇西,而且他是当时天下知名的才子,所以谁也不怀疑传奇中的李益就是现实中的李益。正因为唐传奇如此贴近现实,所以有时让人怀疑是政敌在幕后操纵的人身攻击。
李益起初与霍小玉相恋,同居多日山盟海誓,得官后却娶了表妹卢氏。小玉日夜思念成疾,得知李益负心,病情加剧奄奄一息。有江湖豪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挟持李益至小玉家中认错。小玉见李益毫无悔意,誓言死后必为厉鬼报复。李益后来果然家无宁日,连结三次婚都以离婚结束。作者蒋防同情霍小玉的悲惨遭遇,谴责李益的始乱终弃。
传奇中的李益从小才名远扬,“丽词嘉句,时谓无双”,和真实的李益一模一样。作者生怕别人以为是虚构,还特别提到他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密友。这等于当众指着李益说,没错,我写的就是你,别装糊涂。
李益当时和李贺齐名,他的歌诗比李贺更流行。他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流行音乐作家,也是最早拿到版税的词作家。此前虽有很多诗人的作品被伶人传唱,但都是免费提供。到了李益这里,教坊乐工为了得到他的新诗谱曲,竞相掏出银子。他的代表作《夜上受降城闻笛》自然最受欢迎,天下传唱。有些富贵人家还请画师把他的诗意再现在屏风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汉唐两朝都有受降城。唐朝有三座受降城,中城在朔州,西城在灵州,东城在胜州。回乐峰在山西大同府西,有学者判断诗人登临的是中受降城。
李益的命运也比李贺好。因为父亲名叫李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字同音,故李贺避讳不能考进士,而李益在大历四年(769年)登第,是最正宗的大历才子,建中四年(783年)又考取书判拔萃科。李贺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李益官至礼部尚书。李贺三十岁不到就离开人间,李益活到八十高龄。
李益中进士后因为才名远扬,所以各地军府争相招揽。那时候地方政府尤其是节度使府延揽人才是一种时尚,互相之间还进行攀比较量。当时进士做官的标准程序是,先到地方军府去做几年幕僚,积累资历后回到中央。李益非常自负,认为自己可以不走寻常路,所以拒绝了各地军府的聘书。
可能是因为《霍小玉传》的负面影响,事与愿违,他没能留在朝廷,不得不去做了郑县尉,而且数年不见升迁。他以为自己资历还不够,又去参加书判拔萃科考试。可是通过考试之后依然备受冷落,一气之下弃官东游燕赵、北游河朔,顺便为自己做幕僚探路。
他因为婚姻不幸所以疑神疑鬼,时人认为他有“心疾”即精神病。讨厌他的人以此为理由阻止他做官。他回到朝廷后做了第三次努力,依然没有进展,终于下决心投奔藩镇,先后做过渭北节度使臧希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灵州大都督杜希全、邠宁节度使张献甫幕僚。贞元中,幽州节度使刘济聘请他为营田副使。他在献给刘济的诗中说“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公然宣称我的眼里只有你,朝廷和我没关系。这是大逆不道的话,要是在清朝肯定大兴文字狱,可是当时朝廷力不从心,只好忍气吞声。
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中李益的军旅生涯最长,在边疆超过十年,他的感悟自然也比其他诗人深。和王昌龄一样,他也擅长用七绝写边塞诗。他的《从军北征》和《夜上受降城闻笛》非常相似,同样是写乐声引起军人乡思。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过去的边塞诗大多是无声电影,李益是第一个有声电影大师,他的边塞诗普遍配上声音。除了上面两首,声情并茂的还有《听晓角》、《夜上西城听梁州曲》、《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这首《听晓角》的用词很有特点,“无限”的本意应该是无数,可是明显比无数更有想象空间,让人仿佛看到大雁被狂风限行,在逆风前进。“小单于”是当时一首少数民族风格的流行歌曲,在唐朝诗歌中常被提起。“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秋风在这里成了主角,专横霸道。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又名《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这首七律可以媲美律诗诗圣杜甫的作品。“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所有的武侠小说都在演绎这两句诗的意境。最后一句“恐惊憔悴入新年”遣词造句也很有新意。唐代诗人多是语言大师,而现当代作家远远没达到字字珠玑。
唐朝诗人总能让最平凡的词语充满诗意,比如“无那金闺万里愁”的“无那”。李益不但擅长用“无限”,“无穷”到了他手里也柳暗花明,例如《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龙朔元年(661年),一向和唐朝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唐高宗诏命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兵发天山讨伐九姓回纥。临行前高宗特地在内廷赐宴。
席间他问薛仁贵:“据说古时候的神箭手可以射穿七层箭靶,将军可以击穿五张铁甲吗?”
薛仁贵表示愿意试试,但并没有把握,结果箭穿五甲而过。高宗又惊又喜,当即命人取金甲赏赐。唐军到达天山后,回纥九姓陈兵十万迎战。十几位勇士上前要求和唐军单挑。薛仁贵箭无虚发,连杀数人,其余勇士吓得下马求饶。唐军趁机掩杀,九姓回纥败逃。薛仁贵班师后,军中传唱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李益的《塞下曲》写的就是这件事。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李益是最后一位重要的边塞诗人。在他之后,唐朝的内乱取代外患,边塞诗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和高适、岑参一样,李益不但擅长边塞诗,其他题材的诗也写得很好。他曾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比如《扬州万里送客》写友情。
青枫江畔白苹洲,楚客伤离不待秋。
君见隋朝更何事,柳杨南渡水悠悠。
《喜见外弟又言别》写的是兄弟之情,且似乎和表弟重逢的地点也是江南。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他的《江南曲》是乐府歌辞。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王昌龄的宫词成为后来诗人的标杆。李益也曾仿作《宫怨》,几乎可以乱真。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但所有这些作品都不足以让李益比李贺更有人气,因为李长吉比他更有特色,而且有韩愈等人加持。决定胜负分出高低的是下面这首诗。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这首诗是写情诗,名字也叫《写情》。李贺的天才接近甚至超过李白,可红尘男女最想要的不是他的奇情幻彩,而是能让自己脸红心跳的秋天菠菜。
李益的“心疾”好像并没有影响他写诗和做官,所以他有病的传闻未必可信。如果他精神真有问题,那些节度使不可能争相聘请一个疯子。后来他的学生赵宗儒做了宰相,向皇帝推荐李益,假如李益精神不正常,赵宗儒怎敢让他去见帝王?
陇西李氏是天下第一姓。李益的族人李揆官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被唐肃宗赞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李益自以为出身名门,才华横溢,所以回朝做官之后不把同僚放在眼里。众怒难犯,谏官把他在幽州写的“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翻出来上告朝廷。李益被投闲置散,直到唐宪宗时才被重新起用,历任秘书监、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右散骑常侍等官,官终礼部尚书。
李益之后,还有一些诗人写过边塞诗。张籍的《凉州词》讽刺朝廷花钱买平安。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杜牧的《河湟》痛惜朝廷失去对河套平原的控制。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司空图的《河湟有感》担忧西域彻底沦陷。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大中五年(851年),沙州都护张义潮趁吐蕃内乱,率领当地的蕃兵夺取凉州,收复了被吐蕃占领的唐朝故地。诗人薛逢立刻写诗贺喜,这就是他的《凉州词》。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但是,那个“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强盛帝国已经一去不回,沙洲的修复只是夕阳余晖,看上去很美。陈陶的《陇西行》写的就是这种无奈。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笔下的将士“誓扫匈奴不顾身”,可是匈奴此时已经不是唐朝的敌人,他们和文弱的汉人厮混,早已失去了游牧民族的强悍。有些人甚至已经放下弓刀做了诗人,刘方平之外还有更重要的诗人也是匈奴人,他就是和白居易齐名的“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七世祖刘亮在北魏做官,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改汉姓。他父亲刘绪因避安史之乱,南迁浙江嘉兴,刘禹锡生于海边。他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似乎想和刘备攀亲,其实他的历史地位远非刘备可比。
在唐朝诗人中,刘禹锡可能是最倔犟的人。唐朝很多诗人都有一股牛脾气,但他们只是普通水牛或黄牛,而刘禹锡是西班牙斗牛。他使我想起武侠小说里那些为了报仇百折不挠的人物。
刘禹锡在贞元九年(793年)二十一岁的时候考中进士,接着又登博学宏词。和他同龄的白居易非常自负,但在刘禹锡面前毫无架子,因为刘禹锡诗歌水平不在他之下,考试能力更是远远超过他。
刘禹锡在杜牧祖父淮南节度使杜佑帐下做了几年幕僚,回到长安任监察御史。此时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倒下一个安禄山,崛起更多蠢蠢欲动的藩镇。更致命的是,从唐肃宗信任李辅国开始,宦官开始把持朝政。唐顺宗即位后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进行改革。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参与改革的八司马之一。永贞革新因为触动宦官和藩镇利益,加上唐顺宗身体不济,很快被宦官和藩镇联手废止。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就是今天的湖南常德,和当年王昌龄去过的龙标相邻。
刘禹锡在朗州待了十年才回到京城,发现满朝文武都是在他走后上位的新人,他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挖苦朝廷新贵的意思表达得很隐晦,但依然触怒了当朝权贵。他随即被贬为播州刺史。播州即今贵州遵义,比朗州更偏僻。巧合的是,播州在唐朝初年一度名叫郎州。一个是明朗的朗,一个是女郎的郎。这两个地方都属古代夜郎国管辖。朝中权贵似乎在反讽刘禹锡夜郎自大。
好友柳宗元愿意用柳州和刘禹锡的播州交换,大臣中比较欣赏刘禹锡的裴度也站出来替他说情,强调刘禹锡母亲年事已高,很难经受去播州的舟车劳顿。于是刘禹锡改刺广东连州,后来又辗转四川夔州、安徽和州。这一次离开京城十四年,直到调任主客郎中才回到京城。刘禹锡没有吸取教训,重游玄都观并再次赋诗和权贵们较劲。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以为当朝权贵会气得七窍生烟,所以收拾好行装准备再次南下旅行,结果却毫无动静。他心里不安,把裴度请到酒馆打听原因。
“相爷,这回我会贬去哪里?”
“为什么要贬你呀?”
“我又写诗了。您没看到?”
“看到了,写得还不错。”
“那为什么还没贬我?”
“你小子贬官上瘾了是吧?这回你想去哪儿呀?”
“我听白居易说江南好,要不让我去苏杭一带?”
“你想得美。我们知道你小子喜欢出远门,喜欢去天涯海角寻幽探胜,所以这回你休想如愿。你准备去洛阳做分司官,陪离退休老干部下棋聊天吧。”
刘禹锡做了几年无聊的分司官,每天听退休高官回首当年,终于忍无可忍,写信向裴度求饶,答应再也不去玄都观。裴度觉得刘禹锡正当盛年,不应该这么早就虚度光阴,所以推荐他做了礼部郎中、集贤院直学士。刘禹锡一直想去苏杭做官,裴度在退休之前帮他实现了这个心愿。刘禹锡离开苏州后又去了汝、同二州,最后被命为太子宾客,回到洛阳,正式开始陪裴度、白居易打麻将。
刘禹锡早年得到杜牧祖父杜佑关照,中年以后受到裴度眷顾,以他的才能加上前后两位著名宰相欣赏,只要不和那些当朝权贵顶牛,他完全可以青云直上。但刘禹锡就是河边那头老水牛,喝起水来不抬头,宁愿带着一家老小奔波几万里,一去数十年,跑到偏远山区为推广普通话作贡献。
不过,诗人不幸诗歌幸。如果刘禹锡没有去过夔州,他怎么可能写出那些脍炙人口的“竹枝词”?又怎么可能写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样的神作?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除了裴度这个一直关照他的前辈尊师,刘禹锡一生最重要的朋友是柳宗元和白居易。刘禹锡和柳宗元是生死之交,和白居易像孪生兄弟。
他和柳宗元同时进士及第,随后同登博学宏词科,同时参加永贞革新,又同时贬为远州司马,同时应诏回京,又同时出为岭外刺史。
今天看来遵义和柳州距离长安差不多,但是当时柳州交通远比遵义便利。当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禹锡被贬到播州时,主动向朝廷提出要和刘禹锡交换。此事今天看来不值一提,当年可是义薄云天的壮举。刘禹锡改往连州后,两人一路同行,在衡阳分手时柳宗元作《重别梦得》,相约晚年要做近邻。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柳宗元在柳州大兴教化、释放婢奴、发展生产,本想做出一番成就。可是因为水土不服,身体越来越虚弱,自知不久于人世,临终前遗言请托刘禹锡整理他的书稿。当时刘禹锡正扶着母亲的灵柩往回走,得到噩耗放声大哭。他一边派仆人前去帮忙料理柳宗元的后事,一边含泪给韩愈写信,恳求韩愈为柳宗元撰写墓志铭。他对柳宗元的后人后事尽心尽力,对得起当年柳宗元的云天高义。
竹枝词简称“竹枝”,又名巴渝辞,即今重庆东部奉节至宜宾一带流行的民歌。每逢传统佳节,巴人男女老少都要击鼓踏歌庆贺。
刘禹锡在做夔州刺史时,模仿民歌写下多首《竹枝词》,其中半数堪称经典。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第一首竹枝一反女子鲜花相譬的传统,将男人的负心薄幸比喻为容易消逝的花红。最后一首成为所有诗人学习民歌的典范。
此外他还写过多首《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白鹭儿》等,其实也是广义上的竹枝词。
杨柳枝词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堤上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踏歌词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柳枝词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首《柳枝词》被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为神品。他还写过九首《浪淘沙》,下面是其中之一。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浪淘沙”是唐代民间歌曲之一,后来变成了词牌名。
刘禹锡和白居易同年出生,交往三十多年。就像白居易说的,“同年同病同心事”,他们的人生轨迹非常相似。
刘禹锡做过夔州刺史,白居易做过忠州刺史。夔州和忠州紧邻,都在三峡沿岸。
刘禹锡做过苏州刺史,白居易也做过苏州刺史。
刘禹锡有生死之交柳宗元,白居易有生死之交元稹。
他们晚年都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那时德高望重的裴度做了东都留守,修筑园林“绿野堂”养老。白居易、刘禹锡都是绿野堂常客。他们各自失去了生死之交,后半生成了最好的朋友。
白居易写过一首《春词》。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刘禹锡的和作写得更好。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刘禹锡七十一岁逝世之后,白居易写了《哭刘尚书梦得》进行哀悼。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刘禹锡的文字悲天悯人,仿佛一个站在高天的神仙,俯视着人间的繁华聚散。请看这首《听旧宫人穆氏唱歌》。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白居易字乐天。刘禹锡到了晚年牛脾气收敛,也开始乐天知命。除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还写过《秋词》二首,下为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和白居易一样,刘禹锡也是最早尝试写词的诗人之一。白居易写过《忆江南》,刘禹锡也写过同一词牌。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他的《潇湘神》,意境有点像钱起的《湘灵鼓瑟》。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刘禹锡还有一首写潇湘的山水诗《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被黄庭坚改写为《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江西诗派奉之为“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典范,其实并没有超越原作。
据说刘禹锡写作《西塞山怀古》(又名《金陵怀古》)时白居易也在场。当时是穆宗长庆四年,刘禹锡和元稹、韦楚客等人都在白居易家诗酒高会,席间谈起南朝兴废,决定每人写一首《金陵怀古》。刘禹锡率先完成。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白居易看了之后说,胜负已分,其他人不用写了。
在写这首诗之前,刘禹锡并没有去过金陵。几年之后的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他才有机会来到秦淮河畔,看见昔日繁华胜地已成一座“空城”,感慨万分,于是写下《金陵五题》,其中《乌衣巷》和《石头城》都是怀古诗的殿堂级作品。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如果把咏史诗比作历史上的美女,那么《乌衣巷》可以当选史上十大美人,而《石头城》是引发人神大战的古希腊美女海伦。和它接近的只有李商隐的《贾生》。从来没有人能把咏史诗写得如此深美动人。咏史诗当以刘禹锡为第一作手,杜甫、李商隐、杜牧犹有不如。白居易读了《石头城》,发出“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的感叹。
刘禹锡的咏史诗还有一首是在做夔州刺史时写的《蜀先主庙》,同样脍炙人口。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刘禹锡另有传世散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历代名家对刘禹锡的评论很高。白居易称他为“诗豪”,认为“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杨慎《升庵诗话》说:“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
上一篇:李华凭吊古战场 杜甫献赋唐明皇
下一篇:李颀解听又解赏 王翰醉卧在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