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4】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许倬云著,湖南人民出版社,35万字,2017年11月第1版,68元)
8章:[1]古代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2]中国文明的黎明(公元前16世纪—前3世纪);[3]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4]东亚的中国(2世纪—10世纪);[5]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10世纪—15世纪);[6]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篇(15世纪—17世纪);[7]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下篇(17世纪—19世纪中叶);[8]百年蹒跚(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远古的、中原的、中国的、东亚的、亚洲的、世界的中国。
这本书是以中国文化圈的发展为主要着眼点的,其不同于一般中国通史的内容在于以政治体为界定中国文化圈的断代标杆。既以文化发展为主题,应当同时论列文化内容及文化外延。
中国核心文化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北边是沙漠和草原,西边是高及天际的高山与高原,东边和南边面对大海。整体看来,中国对外高山峻岭、沙漠、海洋为界限,尤其是北边的沙漠和西边的高山、高原这两大屏障,使得中国的世界是望向东南的。
云南有五十多个习俗各异不同的族群,往往高山顶住一种人,山腰的海子(高山湖泊)附近住一种人,而各地又居住着另一种人。这三种居民因地形不同,而有不同的生活形态。
中国的世界既封闭又开放、各地区之间看似分隔,实际上却又联合。
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神农开始农业、有巢氏造居室、黄帝创制度、五帝递嬗、尧舜禹举贤禅让等。
由商到周,华夏文明体系逐渐明朗成形。更重要的是,中国文明思想体系,亦即北方的儒家与长江流域的道家,两者相互交流影响,形成中国型思想的核心。
中国地区的情形,综合言之,广大地区的古代族群,在密切接触的过程中,在同一文字系统为文化发展的载具,遂能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在大突破终于发生之后,人间的关怀,二元的动态及互补,遂成为中国文化系统内主要的思想模式。
中国开始蜕变,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
佛教进入中国,是中国文化中上的一件大事。中国文化第一次接受另一个人类重要文明的影响,相当程度地改变了自己的文化特质。
南北朝时,北方饮酪食牛羊肉,南方饮茶食鱼,南北彼此讥嘲异方风俗。唐代则地方差异犹存,只是互相渗透,不再有所界分。
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塑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自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外海岛屿后,全世界不再有可以遗世独立的人群。
相对于快速发展的西方,进入世界体系后的中国,发展过于缓慢。
19世纪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国为适应新的世界,从内部检讨与反省、从外面学习和模仿,中国的文明竟致撕裂、扯碎。中国重塑整理自己,重新开步走向新的世界,还需要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苦难,才逐渐出现振兴的希望。
“革命”一词,在古代是天命更易。在近代,政治革命通常意指:对于当时制度与秩序不满的人群,秉持一定的理念,由下而上发动群众力量,推翻统治者,建立新政权,而且随着新体制当权,通常还进行社会革命、改变社会价值,以贯彻掀起革命的理念。如美国独立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大革命和中国的革命。
上一篇:《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学习体会
下一篇: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