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0】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王奇生著,华文出版社,40万字,2010年11月第1版,2015年8月第2次印刷,修订增补本,48元)
△共15章:①以俄为师;②知识青年与国民党;③从“容共”到“容国”;④裂变:全代会与党统之争;⑤蜕变: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⑥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⑦党治与军治;⑧党政关系: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⑨政治录用:党员对政治资源的控制程度;⑩党的派系化与派系的党化;⑪战前党员群体分析;⑫党、政、团:战时体制的调整;⑬战争泥淖中的党机器;⑭“六大”前后的派系政治与精英冲突;⑮弱势独裁政党的历史命运。
○这本书的着力点,是考察国民党的组织形态,试图从国民党内部制度结构与运作机制入手,探寻其是否是国民党衰败的重要原因。
○治史者要“设身处地”,把自己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这样才有可能获致比较客观而又贴近历史实际的“知人论世”。
○“国民党和共产党是一根藤上结的两个瓜”,指两者组织结构均模仿苏联共产党。
○中国古无政党,国家大事取决于以帝王为首的贵族、官僚体系,可以称之为“帝治”。中国政党的萌芽,始于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的兴中会。1905年,在东京创立的同盟会。
○将党放在国上。
○1921年中共成立,直接得力于两件大事:一是俄国十月革命,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1923年中共党员开始加入国民党时,国民党号称有20万党员,而中共只有400多人。
○对一个革命政党而言,第一代魅力领袖逝世后的权力继替,往往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难关。
○人民不知有党权、政权,而唯见军权,正是党权衰微,军权膨胀的写照。“民国成立,军焰熏天”。
○孙中山:“以党治国,并不是用本党的党员治国,是用本党的主义治国!”
○上层有党,下层无党。城市有党,农村无党。三青团:党外造党。
○由于县党部书记长的学养、能力、道德、声望、权力、待遇等均不及县长,民众对县党部难免存在轻藐、蔑视心理。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学而优则仕,学而不优则党”的说法。
○基层:空、穷、弱、散。
上一篇:做人做事36字诀
下一篇: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七版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