佯为不闻
【原典】
吕蒙正①拜参政,将入朝堂②,有朝士于帘下指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既而③同列必欲诘其姓名,蒙正坚不许,曰:“若一知其姓名,终身便不能忘,不如不闻也。”
【注释】
①吕蒙正(944~1011):字圣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擢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会征太原,召见行在,授著作郎、直史馆,加左拾遗。五年(980),亲拜左补阙、知制诰。八年(983),任参知政事。李防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监修国史。至道初,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真宗即位,进左仆射。咸平四年(1001),以本官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六年(1003),授太子太师,封蔡国公,改封随,又封许。景德二年(1005),表请归洛。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赠中书令,谥文穆。《宋史》卷二百六十五有传。②朝堂:汉代正朝左右官议政之处,亦泛指朝廷。③既而:不久。
【译文】
吕蒙正被任命为宰相,正要入朝时,朝中的一位官吏在门帘下指着他说:“这个小子也做了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这时同行的官员一定要弄清楚那人的姓名,吕蒙正坚决不同意,他说:“一旦知道他的姓名,终身便忘不了,还不如不知道。”
【延伸阅读】
吕蒙正面对他人的辱骂,选择的是充耳不闻,做法与富弼一样,不同的是他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去听,因为“若一知其姓名,终身便不能忘,不如不闻也”。如果说富弼所做的是在事情发生之后,那么吕蒙正关注的却是事情萌芽之初。虽然结果相同,但各自所费的力气则迥异。中国古人在礼法上的态度,即与此相似。他们历来就重礼而轻法,视“礼”为防微杜渐之举,而将“法”施于事情已然之后。中国古代的政策,一直都是主张将重心放在事情尚未发生之前,这正是儒家的政治思路。《韩诗外传》中曾经讲过一个孔子师徒问对的故事。孔子与子路、子贡、颜回游玩,他要求三人说说各自的志向。子路自负自己的将才:“得白羽如月,赤羽如日,击钟鼓者,上闻于天,旌旗翩飞,下蟠于地,使将而攻之,惟由为能。”子贡则得意自己的辩才:“得素衣缟冠,使于两国之间,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相亲如兄弟。”最后颜回说:“愿得明王圣主为之相,使城郭不治,沟池不凿,阴阳和调,家给人足,铸库兵以为农器。”孔子对颜回大为赞叹:“由来,区区汝何功?赐来,便便汝何使?愿得衣冠为子宰焉。”(《韩诗外传》卷九)因为颜回的存在,使之前子路的武艺、子贡的口才全无用武之地,真正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故事中颜回所奉行的,正是未发之前的政策。吕蒙正选择不去追究的做法,可以避免陷入之后的情理纠结,因为从感情上难免会对其人不满,但理性上又必须自我克制。与其事后痛苦费力,还不如当初就彻底忘掉。这正是他绝顶聪明的地方。狄仁杰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有一次武则天对他说:“卿在汝南时,甚有善政,欲知谮卿者乎?”狄仁杰回答说:“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武则天听完后深加叹异。(《旧唐书·狄仁杰传》)他们都是以不知为知的智者。俗话说“难得糊涂”,“愚不可及”,有时候能够糊涂一次,装傻一回也很好!
上一篇:《众服公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下一篇:《俾之自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