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上取履
【原典】
张良①亡匿,尝从容②游下邳。圯③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坠其履④圯下。顾⑤谓良曰:“孺子⑥,下取履。”良愕然,强忍,下取履,因跪进。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
【注释】
①张良(约前250~前186):字子房,战国时期韩国贵族。汉高祖刘邦的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此事详见《史记·留侯世家》。②从容:悠闲的样子。③圯(yí):桥。④履(lǚ):鞋。⑤顾:回头。⑥孺子:小伙子,年轻人。
【译文】
张良因犯法逃亡下邳,有一次悠闲地在下邳游玩。桥上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衣服。走到张良面前,故意将鞋扔到桥下去。他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捡起来。”张良感到十分惊讶,正想发作,但还是强忍怒气,走到桥下,把鞋捡上来,跪着送到老人跟前。老人伸出脚来就着张良的手穿上鞋,他说:“年轻人,你是可以教育成才的呀!”
【延伸阅读】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得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耻辱,历史将赋予你重大的任务,你就要做好吃苦受辱的准备,那不仅是命运对你的考验,也是自己对自己的验证。面对耻辱,要冷静地思考,不接受会不会出现生命的劫难,会不会从此一蹶不振永难再起?如果真存在这种情况,那么就要三思而后行,而不是鲁莽的凭自己的一时意气用事。因为人在遭遇困厄和耻辱的时候,如果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彼方抗衡,那么最重要的是保存实力,而不是拿自己的命运做赌注,做无所谓的争取。一时意气是莽夫的行为,绝不是成就大事业的人的作为。
在现今焦躁不安的社会中,我们更要学会一种心态,需要屈时就屈,需要伸时就伸,可以屈时就屈,可以伸时就伸,为人处世遇事有退让一步的态度方为高明,因为让一步就等于为日后进一步做准备,待人接物以包容宽厚的心境为快乐,也消除了自己骄傲暴戾的情绪。
一般人都是想得多,做得少。当然,能够想通想透,也很不容易,要做好做精,就更难了。所谓的“知易行难”,实在是千年以来人类难解的通病。相形之下,当我们在面对突然而来的事件时,很多人都会愕然失措,一时难以应对,更不要说处置得体了。而事后反思,对自己当时的失措反应,大都会难以置信,恍然判若两人。言和行之间的距离,竟然可以如此之大。张良的出众之处,正在于他在猝不及防的遭遇面前,表现出了惊人的淡定,虽然他内心也有短暂的波动。然而过往的修为最终还是展示了巨大的力量,使得他能够瞬间平静,从容应对。一场千古圣贤之间的遇合,就在这一刻得以完成。张良的这种修为,就是“忍”,一“忍”,就使得波动的情绪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只有回归理性之后,才能对事件做出得体的判断。张良无疑是一个大器之人!苏轼曾高度评价张良此举,视其为留侯人生的转折点。因为此前的张良正是因为不能“忍”,仗着年轻人的意气,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失败之后就隐伏于下邳。虽然张良故作从容,但还是被睿智的老者发现,才有了桥上穿鞋试探的一幕。苏轼认为,老者是故意要挫一挫张良的锐气,使他懂得隐忍的必要,因为就当时的境况而言,在强秦的重压之下,除隐忍外实在是别无良策。张良毕竟是大器之人,他领会了老者的良苦用心,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坚守老者“隐忍”的教诲,辅佐刘邦一步步由小而大,由弱而强,使他成为整个战争的最后胜利者。如此来说,张良没有“隐忍”,成不了留侯;没有“隐忍”的留侯,也就没有刘邦的大汉帝国。“忍”之时义,大哉!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是人与生俱来表达情感的方法,一个人在这世上,难免会遇到令人高兴或气愤的事。兴奋的事可以使人心情愉快,精神奋发,并使生活充满无限的希望。而令人气愤的事往往会使人义愤填膺,怒火中烧,很可能使人丧失理智,做出不可收拾的不良举动。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气上心头时,意气用事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在这个时候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总是超出人所能想像的,即使平常说话非常谨慎的人,也会因丧失考虑而祸从口出。然而,生气是人之常情,但一个人生活在世上,若能高高兴兴地过一生,那不是一件很美的事吗?所以,我们应尽量以愉快的心情,来处理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即使一旦发怒,最好能尽量忍在心里,不要爆发,用理智来抑制激情,才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忍,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能力;能忍的人,才能够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做出一番大事业。
上一篇:《器量过人》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下一篇:《处家贵宽容》原文、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