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俊山
杨子敏
早就该来的,早在二十几年前。谁曾想,延岩无尽的急风暴雨,冲毁了友谊的路,直等到白了少年头……
我不懂你们的话,但并不感到有语言障碍。友谊有自己的特殊语言,不用口讲,用眼神。我几乎走遍了你们的土地,每天,我都从千万双眼睛里,读到你们那颗真挚的、温暖的心。
也是由于友情的缘故吧?林木,这位大自然的绿色使者,也特别依恋着你们,用绿色的语言,染绿你们的山,染绿你们的水,染绿你们的乡村和城市。遍地绿荫里啁啾鸣啭,百鸟唱和,它们的歌,我也懂得。诗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握别时,留下一片心,带走一片心。关山万里,后会难期,但仍能心交神通。不是吗?你我胸膛里都有彼此的心在跳动。
1986.7.25
由于国际政治风云的变幻,中国和波兰的兄弟友好关系一度中断。但是两国人民的友谊却是永在的。所以,经过二十多年的隔绝,两国再度修好时,人民间的友好感情即有了交流的机会。
诗人在这篇散文诗里,从切身感受出发,抒写了中波两国人民之间心心相印、相互理解和信任的真挚友情。“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里这句象征友谊的意象被引来作为诗篇的灵魂,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全篇的意境。
人民间的友谊是通过友我双方的具体表现显示出来的。在“我”一方,诗篇开头即表现了“求友”的真挚感情:“早就该来的,早在二十几年前。”两个“早”字冲口而出,求友之心切跃然纸上。紧接着一个跌宕,用“谁曾想”引出过往不幸历史的回瞻,言简意赅而情致深宛,一句“直等到白了少年头……”涵括了巨大的遗憾和惆怅。这样,诗篇首先从主体一方把友好感情推向极致,为下文进一步拓展意境作了有力铺垫。
写朋友一方的友情从人和物两个层次着墨。先写“人”表现的友好感情:“我几乎走遍了你们的土地,每天,我都从千万双眼睛里,读到你们那颗真挚的、温暖的心”。这样专致于“眼神”而省略了言辞的写法,突出了操不同语言的人民之间表达情谊的特点,既真实又动人,十分巧妙。而后从“物”着眼,渲染大自然的“绿色的语言”和“百鸟唱和”的融融暖意,以“诗云”归结,点化了意境。
最后,诗篇将我友双方交织在一起,用彼此各自“一片心”的“留下”和“带走”,表现这种友谊的超越时空,“心交神通”。既然“你我胸膛里都有彼此的心在跳动”,那么这种友谊当然是千里咫尺,万古常青了。
诗篇没有浮华的赞辞,也没有虚矫的夸张,只是以朴素的语言款款叙说,自然而亲切,是洋溢着真情挚意的友谊之歌。
上一篇:《鼓琴不问》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下一篇:《《丝柏丛》一则》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