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立群
吴均
仆去月谢病(1),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2),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3)。幸富菊华(4),遍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南北朝书信山水文中,吴均三札(《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地位显赫。就《与顾章书》而论,它具有重炼字炼意,以四言骈句为主,大全景式的构图方式等早期山水文的特点。倒是本文所体现的山水审美观,值得笔者一辨。
“仁智所乐”,语本《论语·雍也》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的原意是说仁者和智者具有不同的品格特征,由于他们的精神品格不同,因而对山水自然的审美态度也不相同,但二者又非对立的,既仁且智的君子是既乐山亦乐水的。
从山水审美的角度观看,仁智之乐揭示了山水对人的思想修养的重要作用,也阐明了我们汉民族山水审美的心理特征。
根据早期儒学大师的解释,“智者乐水”,是因为水不舍昼夜,循理而行,表现出一位彬彬君子的许多美好品德。“仁者乐山”,是因为高山生长草木,蕃衍鸟兽,出产财用,出云雨以滋润万物,把一切都无私地贡献给黎民百姓享用,这和“仁者爱人”的精神相一致。
仁智之性作为一种道德范畴,精神追求,乃是全民族共同崇尚的品格。从仁智的理想出发,将山水游览和品格修养结合起来,显然是一种较高的山水审美活动。因此,古代作家的游览、记游,往往以仁智之乐作为自己的理想境界:
西晋王济《平吴后三月三日华林园诗》云:“仁以山悦,水为智欢。”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取效仁智乐,寄畅山水阴。”
梁王台卿《山池应全诗》:“历览周二智,登临欢豫多。”
唐韩愈《燕喜亭记》:“智以谋之,仁以居之。”
清魏源《武林纪游》:“问君仁智性,可同鱼鸟顽。”《庐山高效欧阳公体》:“大泽深山古性情,智仁坎箓分流峙。”
这些诗文从总体上揭示了山水作家的审美意向和理想。山水作家从仁智之乐出发,重视在山水中陶冶情性。当他们一旦发现了人与自然的相同相似之点,便悠然神会,“竹柏之怀与神心渺远,仁智之性共山水高深。”(《水经·清水注》)人格美和自然美高度契合统一。
上一篇:《与阳休之书》鉴赏
下一篇:《东方》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