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俊山
罗伯特·布莱
一 在饭店橱窗里等着被吃的龙虾
周末之夜。寒冷的街道上阒无一人。在橱窗的一个大水箱里有许多小龙虾,茫然的黑眼睛斜视着——他们摇晃的爪子和扭动的盔甲组成了奇形怪状的森林。他们时而仰首向天,好象是在灾难后作祈祷;时而象上了夹板的人一样笨拙地叠挤着;时而眼睛呆滞地瞪视,挥着下巴上的白毛。
二 马戏团畜栏中腻倦的大象
大象前前后后地摇着,他们巨大的灰脑袋太阳穴上满是伤痕,在顶上照下的光中晃动。他们的身体是灰色的,铺满皱纹,象晨光中的大海。一个无岛的海洋,水面上没有海岸飘浮,甚至没有枯枝,只有无嘴的鱼形的兽类,在灰色的海水中愤怒地扭动。
(赵毅衡 译)
七十年代,罗伯特·布莱积极参加美国的环境保护群众运动。在许多群众集会场合,可以经常看到他用琴声伴奏,朗诵有关环境保护的诗篇。这里的两篇散文诗,显然诞生于诗人的这种社会活动中,它们是“有所为”而作的。
但是,从艺术表现上看,这两篇“有所为”之作仍然带有“新超现实主义”的一些特征。
首先应该注意作品描绘龙虾和象都是用“他们”这一拟人的第三人称。然而,这不是拟人手法的简单运用,而是“新超现实主义”艺术追求“深度意象”的体现。在诗人的感觉领域里,龙虾和象(一是在饭店橱窗里等着被吃,一是被捉来关在马戏团的兽栏中)都是有灵性的生命。它们在现实的不幸处境里,或者表现为临死前的茫然和痛苦,或者表现为无可奈何的焦躁和愤怒。诗人凭感觉捕捉到两种动物有如人的精神状态,从而创造了富有生命灵性意味的“深度意象”,让人体验到一种特有的悲剧情景。意象来自诗人意识层下的直觉,但却暗示出人类虐杀动物的残忍,这正是“新超现实主义”艺术“在不抛弃客观世界现实”的条件下发现“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隐藏的联系”这一创作法则的体现;就创作主体而论,这里的情景也正是诗人“生命的二重性和二种意识的溶合”(见赵毅衡《美国现代诗选·序·新超现实主义》)。
其次应该看到诗篇中那些想象奇特的比喻也都是来自诗人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直觉感受。龙虾有茫然斜视的黑眼睛,它们身体的一些器官“组成了奇形怪状的森林”,它们的神态犹如“灾难后作祈祷”;大象灰色的皮肤“象晨光中的大海”,上面的皱纹如“无嘴的鱼形的兽类,在灰色的海水中愤怒地扭动”……这些描写都是诗人超常想象的表现,未经理性思考的梳理而直接撷自瞬间感觉。这种写作方法,也是“新超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相通之处。正如布列东在《什么是超现实主义》一书中所说的,超现实主义是“纯粹的精神的无意识活动”,它“表达思想的真实过程”,“在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时进行“思想的自由活动”。而布莱的这两篇散文诗,不是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现了“思想的自由活动”么?
上一篇:《中秋如梦令》鉴赏
下一篇:《九月夜景》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