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俊山
刘半农
在墨蓝的海洋深处,暗礁的底里,起了一些些的微波,我们永世也看不见。但若推算它的来因与去果,它可直远到世界的边际啊!
在星光死尽的夜,荒村破屋之中,有什么个人呜呜的哭着,我们也永世听不见。但若推算它的来因与去果,一颗颗的泪珠,都可挥洒到人间的边际啊!
他,或她,只偶然做了个悲哀的中点。这悲哀的来去聚散,都经过了,穿透了我的,你的,一切幸运者的,不幸运者的心,可是
我们竟全然不知道!这若不是人间的耻辱么?可免不了是人间最大的伤心啊!
1923年7月4日,巴黎。
“墨蓝的海洋”是个无比幽深的诗歌意象。它在诗中的象征意蕴指向广阔的“人间”,于是第二段中“星光死尽的夜”、“荒村破屋”等实景描写就与前者的意象互为隐喻、互相发明,让人深切地感受到那弥漫的氛围和深深的悲哀。
“悲哀”,是诗人倾注于诗中的基本情愫。在诗人感受中,悲哀绝非偶然的和个别人的。它属于古往今来的所有人们,无论是“他,或她”。悲哀“穿透了我的,你的,一切幸运者的,不幸运者的心”。这该是何等可怕的无可遁逃的人类生存困境!然而,更可怕的是,人们就象“永世”看不见海洋深处的微波、“永世”听不见那沉沉暗夜的孤寂失声一样,对于君临一切人的“悲哀”,同样地,“我们竟全然不知道!”这当然是“人间的耻辱”,至少也是“人间最大的伤心”。
诗人亲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涨,又目睹到运动落潮之后的凄凉,由于他未能获得更先进的世界观,而仅以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清醒”去观照那风雨如盘的旧社会和似在沉睡的大众(其实,地火正在地下运行,奔突,可惜诗人因脱离人民大众而看不到这些),他难免不有这番痛切哀叹了。
这首散文诗章法严谨,文字洗炼,抒情浑融而富有旋律感,因此,在现代散文诗艺术上标志着一种成熟。
上一篇:《在九月的乌鞘岭上·一种语言》鉴赏
下一篇:《在死羊岩上》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