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俊山
唐弢
在春天里我爱繁枝密叶的垂柳。
试设想溪边湖畔,当黄昏推出新月,水面浮上薄雾的时候,有三两柔条,在银光里飘拂,且不说栖莺系马,曾绾住离人多少相思,只看她泪人儿似的低头悄立,恰像有一腔冤抑,待向人细诉。
你曾为她的沉默而动心么?
在秋天里我又爱萧萧的白杨。他是个出色的歌者。风前月下,拖着瘦长的身影。似流浪的诗人,向荒原踯躅,独个儿与地下人为邻。兴来时引吭高歌,更无须竖琴洞箫,有墙下的促织与田间的络纬相和。你不听见那曲子么?郁勃苍凉,如猿鸣狐啼,聆余音哀啭,小楼一角,正有人潸然泪下哩。
你的眼角湿了,是为了他的孤独么?
在历来的诗文中,以“杨柳”为题材的篇什难以计数。能将这“古老”的题材翻出新的花样,就不失为文章高手。
唐弢的《垂柳与白杨》就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尝试。这篇散文诗不仅以其体裁形式迥异于“诗”和“散文”,成为同一题材的新的形式建构,而且其运用拟人手法描景状物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仅就后者而论,它就是一篇新颖之作。
诗人的喜爱垂柳和白杨,是各有所钟的。对于垂柳,他钟情于其哀伤的“沉默”;而对于白杨,则却是感动十其“孤独”了。“垂柳与白杨”作为两个意象,都被诗人赋与特有的人格精神,运笔着墨之际,着意突现其各不相同的形神特征。
写垂柳的“形”,抓住其柔美的姿影,以朦胧的背景衬托其曼妙“飘拂”的动态形象,而后以传神的笔触刻画其“泪人儿似的低头悄立,恰像有一腔冤抑,待向人细诉。”寥寥几笔,写出了一个柔弱怨女的精神风采。
写白杨重在其“流浪诗人”的神韵。这“诗人”是“孤独”的,“风前月下,拖着瘦长的身影”,“向荒原踯躅,独个儿与地下人为邻”。这几笔虽是外部形象的描画,却隐隐传出了这位“孤独”诗人的心绪,已是神态宛然的笔墨。而接下去写其“兴来时引吭高歌”,那歌韵里更饱含着这“孤独”诗人的悲凉情愫:
你不听见那曲子么?郁勃苍凉,如猿鸣狐啼,聆余音哀啭,小楼一角,正有人潸然泪下哩。
白杨“郁勃苍凉”的歌声致使倚楼人“潸然泪下”,那“余音哀啭”之状可想而知。正面描绘和侧面曲写两种笔墨交织在一起,曲尽其妙地传达出“歌者”凄苦心情,这也是十分传神的。
总之,诗人将“垂柳”和“白杨”人格化,不仅比拟自然而贴切,而且都臻至形神逼肖,因此诗篇描绘物态物象就生动感人。“你曾为她的沉默而动心么?”“你的眼角湿了,是为了他的孤独么?”当诗人依次提出这两个反问的时候,读者当然会予以肯定回答的。
上一篇:《坟茔之歌》鉴赏
下一篇:《垂钓》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