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任光文淑慧
刘半农
巴黎的菜市上,活兔子养在小笼里,当头是成排的死兔子,倒挂在铁勾上。
死兔子倒挂在铁勾上,只是刚刚剥去了皮;声息已经没有了,腰间的肉,可还一丝丝的颤动着,但这已是它最后的痛苦了。
活兔子养在小笼里,黑间白的美毛,金红的小眼,看它低着头吃草,侧着头偷看行人,只是个苒弱可欺的东西便了。它有没有痛苦呢?唉!我们啊,我们那里能知道!
1923、6、23,巴黎
这是刘半农留学法国时的作品。他没有着眼于巴黎菜市上品类繁多的商品和熙攘的人群,而只通过所摄取的一个镜头,借以谴责在人类社会中“弱肉强食”的现象。
作者摄取的镜头,是出售兔子的货摊。那里有养在笼子里的活兔子和在笼前成排倒挂着的死兔子。死兔子刚被剥去皮,神经尚未死去,腰间的肉还在颤动;活兔子生有美毛和金红的眼,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侧头偷看行人。通过这种具有特征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对比映衬,活兔子越是温驯可爱,越是增强了人们对活兔子命运的担忧,和对死兔子的悲悯。面对着这种残酷的商业经营,作者惟有叹息兔子的“苒弱可欺”。然而,在这叹息的背后,不难使人想到帝国主义者,正是借生物界“弱肉强食”的法则,来任意宰割人类社会中弱小民族的。
这种对弱者的怜悯,也是鲁迅“五四”时代作品中的主题之一。尤其在《兔和猫》中,“我”对被黑猫吞噬的小兔、对被鹰隼捕食的鸽子、对被马车轧得快死的小狗,都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这种同情,带有着人道主义的因素,也多少反映了“五四”精神气息。
上一篇:《巧匠》鉴赏
下一篇:《帆》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