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增渝
唐弢
在昏夜里我看见一个牢笼,铁的围墙,石的栏栅。
虽然它并没有关住什么,但也毕竟关住了一件东西:空虚。
空虚磨尽了一切。
黎明之前,在熟睡着的群众中间,突然出现了希望。愤火烧热了它,象一只雄鸡似的,在石墩上磨了下尖喙,竖起颔毛,开始和空虚搏斗起来,血花四溅,白色的羽毛纷纷地落下来,落下来。
它战胜了空虚。
希望定了定神,真的,它战胜了空虚,然而,它发现自己是在牢笼里,铁的围墙,石的栏栅。
胜利,伴着希望,在牢笼里。
在昏夜里我看见一个牢笼,铁的围墙,石的栏栅。虽然它并没有关住什么,但也毕竟关住了一件东西:黑暗。
黑暗吞没了一切。
黎明之前,在熟睡着的群众中间,突然出现了光明,愤火烧红了它,象一条斗鱼似的,在急流里挺了下身子,摇动尾巴,开始和黑暗搏斗起来,血花四溅,银色的细鳞纷纷地落下来,落下来。
它战胜了黑暗。
光明定了定神,真的,它战胜了黑暗,然而,它发现自己是在牢笼里,铁的围墙,石的栏栅。
胜利,伴着光明,在牢笼里。
然而,胜利终于是胜利。这世界上将不再有黑暗,空虚。
希望的羽毛,光明的细鳞,它们被摒在牢笼的外面——辽阔的祖国的疆域上。在沃土里播种,在风雨里发芽,在血水里长大,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自由。
胜利终于是胜利。
虽然现在还免不了是刀光,血影,但在刀光和血影里,人们望见了黎明。
1939年3月5日
在这篇散文诗里,作者仿佛超出了自己当下的实际处境,俯瞰着眼前的社会现实,用一种象征的语言,抒写着自己焦灼的观感和热切的期望。
昏夜中的牢笼,这是沦陷区人民生活境况的一种象征。“空虚磨尽了一切”,“黑暗吞没了一切”。失败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情绪广为流行。然而,要坚持抗战,要争取抗战的胜利,就必须唤起群众的希望,让群众看到光明。作品中所着意描绘的希望与空虚的搏斗、光明与黑暗的搏斗,既是对当时的爱国进步人士战斗姿态的生动反映,也是作者内心情感和期待的外化。
作品一个突出的优长之处在于它能够把抽象的题旨转化为具体鲜明的艺术形象,从而成功地诉诸读者的感情体验。
这里,作者不是简单地选用了两个比喻(“雄鸡”与“斗鱼”),而是具体地展开了对喻象的生动描述。如写希望“象一只雄鸡似的,在石墩上磨了下尖喙,竖起颔毛,开始和空虚搏斗起来,血花四溅,白色的羽毛纷纷地落下来,落下来”,写光明“象一条斗鱼似的,在急流里挺了下身子,摇动尾巴,开始和黑暗搏斗起来,血花四溅,银色的细鳞纷纷地落下来,落下来”。两段形象的摹写一方面以相同的句式构成整齐的排比,另一方面又以精粹的笔墨传达出了喻象的英姿和神采,使其成为整个艺术情境的构图中心,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作品中写道,希望和光明唯其在战胜了空虚和黑暗之后,才发现自己是在牢笼里,这种叙述也是大有深意的。
在空虚和黑暗中熟睡的人们是永远也不可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真实处境的。只有唤醒他们,用光明照亮他们的心,人们才能奋起抗争,打碎牢笼,赢得自由,才能真正迎来黎明的曙光。
这大约正是这篇散文诗的主题所在。
上一篇:《黎明》鉴赏
下一篇:《黑夜》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