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伊宏
【作家简介】见《折断的翅膀》。
《先知》,冰心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内容提要】当代的曙光,被选而被爱戴的亚墨斯达法,在阿法利斯城中等候了12年,等他的船到来,好载他归回他生长的岛上去。第12年9月的第7天,他出城登山远望,看见他的船在烟雾中驶来。他的喜乐在海面飞翔,他的灵魂在肃静中祷告。忽然一阵悲哀袭来,他心里想:在这城围里,我度过了悠久的痛苦的日月和孤寂的深夜,我若能把这里的一切都带了去,何等的快乐呵,但是我又怎能呢?然而我不能再迟疑留恋了。
他走到山脚,面向大海,向徐徐靠岸的故乡的舟子发出热烈的呼唤。他行走着,看见许多男女从远处赶到城边来,他们呼叫着他的名字。他进城时,众人都来迎接。他们说:你曾是一个在我们中间行走的神灵,你在我们中间不是一个异乡客,你是我们的儿子和亲挚的爱者。我们深深地爱了你,“除非到了别离的时候,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深浅”。我们的爱不能把你系住,但在你别离前,我们要请你讲说真相。我们将把这真理传给我们的孩子,他们也将传给他们的孩子,如此绵绵不绝。现在请把我们的“真我”披露给我们,告诉我们你所知道的关于生和死中间的一切。
一位叫爱尔美差的女子请他谈爱。他用洪亮的声音说道:“当爱向你们召唤的时候,跟随着他,/虽然他的路程艰险而陡峻。”“爱虽给你加冠,他也要将你钉在十字架上。”“爱除自身外无施与,除自身外无接受。/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爱没有别的愿望,只要成全自己。”
爱尔美差又问婚姻。他回答说:“你们一块儿出世,也要永远合一。”“彼此相爱,但不要做成爱的系链”,“彼此斟满了杯,却不要在同一杯中啜饮”,“要站在一起,却不要太密逊:因为殿里的柱子,也是分立在两旁,橡树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荫中生长。”
一个妇人请他谈孩子。他说: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一个富人要求谈施与,他回答说:“把你的产业给人,那只算给了一点。/当你以身布施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施与。”他指出,“相信生命和生命的丰富”的人,他们的宝柜总不空虚。他问道“有什么东西你必须保留的呢?/必有一天,你的一切都要交付出来”。他主张“为要生存而施与”,因为“保留就是毁灭”。他还劝接受者们,不要掮起“报恩的重担”。
他在回答了一个开饭店的老人关于“饮食”的提问后,又应一农夫之请谈到“工作”。他说:“你工作为的是要与大地和大地的精神一同前进”,“在工作里爱了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他强调指出,“工作是眼能看见的爱”:
“我说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是有了激励;
一切的激励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识;
一切的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是有了工作;
一切的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是有了爱。”
他向一个妇人讲说“欢乐与悲哀”后,又向一位泥水匠谈论“居室”,他说:“你们的房子不应当做个锚,却应当做个桅”,“你们不应当住在那死人替活人筑造的坟墓里”。他向一位织工谈说“衣服”。他说:“你们的衣服掩盖了许多的美,却遮不住丑恶,”他叫人们“多用皮肤而少用衣服”,去迎接“太阳和风”,因为“生命的气息是在阳光中,生命的把握是在风里”。在对商人谈到“买卖”时,他说:“若不是用爱和公平来交易,则必有人流为饕餮,有人流为饿殍。”他提醒人们:“不要容许游手好闲的人来参加你们的买卖,他们会以语言来换取你们的劳力。”
本城的法官请他谈“罪与罚”。他说:“你们如有人要以正义之名,砍伐一棵恶树,让他先察看树根。”他指出,“罪犯往往是被害者的牺牲品”。他问:“你们这些愿持公正的法官,你们怎样裁判那忠诚其外而盗窃其中的人?你们又将怎样刑罚一个肉体受戮,而在他自己是心灵遭灾的人?你们又将怎样控告那些在行为上是刁猾、暴戾,而事实上也是被威逼、被虐待的人呢?”在回答一位律师关于“法律”的提问时,他指出:“你们喜欢立法,却也更喜欢犯法。”又说:“如果你们不在任何人的囚室门前敲碎你们的镣铐,那种人造的法律能束缚你们么?”他还谈到“自由”。他说,“你们再不以自由为标竿为成就的时候,你们才是自由了”,“你们能赤裸地无牵挂地超腾的时候,你们才是自由了”。
他还谈到:“理性与热情”、“苦痛”、“自知”、“教授”。在对一个青年谈“友谊”时,他说:
“你的朋友是你的有回答的需求。
他是你用爱播种、用感谢收获的田地。”
他对学者论及“谈话”时,指出:“思想是天空中的鸟,在语言的牢笼里,也许会展翅,却不会飞翔。”他还说:“让你的心灵,运用你的嘴唇,指引你的舌头。”他与天文家论及“时光”时说:“昨日只是今日的回忆,而明日只是今日的梦想,”他提出,“让今日用回忆拥抱着过去,用希望拥抱着将来。”
他谈到“善恶”时说:“当你与自己合一的时候便是‘善’”,“当你努力要牺牲自己的时候便是‘善’”。谈到“祈祷”,说,“你们总在悲痛或需要的时候祈祷,我愿你们也在完满的欢乐中和丰富的日子里祈祷”。谈到“逸乐”,说“逸乐是一阕自由的歌,却不是自由”,“我愿你们全心全意地歌唱,我却不愿你们在歌唱中迷恋”。
一位诗人请他谈“美”。他回答说:“你们到处追求美,除了她自己做了你的道路,引导着你之外,你如何能找到她呢?”“美不是一种需要,只是一种欢乐,”“一座永远开花的花园,一群永远飞翔的天使。”“在生命揭露圣洁的面容的时候的美,就是生命。”“美是永生揽镜自照。但你就是永生,你也是镜子。”
他还谈到“宗教”和“死”。他说:“你的日常生活,就是你的殿宇,你的宗教,”“假如你要认识上帝,就不要做一个解谜的人。”“生和死是同一的。如同江河与海洋也是同一的”。死不过是“在风中裸立,在日下消融”。他说,“信赖一切的梦境吧,因为那里面隐藏着永生之门”。
时间已近黄昏。他走下殿阶,上了船,站在舱面,高声说道:阿法利斯的民众呵,风命令我离开你们了,我必须去了。但等到我的声音在你们耳中模糊,我的爱在你们的记忆中消灭的时候,我要重来。假如我所说的都是真理,这真理要在更清澈的声音中,更明白的言语里,显示出来。哲人们曾来过,将他们的智慧给你们。我来却是领取你们的智慧。你们将生命的更深的渴求给予了我。你们中有人说我高蹈,与我自己的‘孤独’对饮’。“但除了在更高更远之处,我怎能看见你们呢?除了相远之外,人们怎能相近呢?”你们的真我是住在云间,与风同游,我要捕取的,只是你们在天空中飞行的大我。“你们不是在日中匍匐取暖,在黑暗里钻穴求安的一只动物,却是一件自由的物事,一个包涵大地在以太中运行的魂灵”。
他最后说:别了,阿法利斯的民众!不要忘了我还要回到你们这里来。一会儿的工夫,我的愿望又要凝聚些泥土,形成另一个躯壳。一会儿的工夫,在风中休息片刻,另一个妇人又要孕怀着我。
他命水手起锚,船儿离岸,向东方驶去。留下的是送别者的同声悲号和爱尔美差的凝望和忆念。
【作品鉴赏】《先知》是纪伯伦精心培育的艺术花朵,这部长篇哲理抒情散文诗,被誉作他的“顶峰之作”。不论在东方文学宝库中,还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先知》都是一块瑰丽的宝石,光彩夺目,熠熠生辉,让进入宝库者格外惊喜、珍惜。
纪伯伦在这部作品中,阐述了他的生命哲学和人生理想。他提出,人不应该是一只“在日中匍匐取暖,在黑暗里钻穴求安”的动物,不应该在地上“爬行”,而应该对生命有更深的渴求。这就要发挥自己身上的“无穷性”,做一个“飞翔者”,“至高的爱慕者”,全力升腾,去捕捉在天空中飞行的“大我”。他希望人类摆脱“侏儒性”,超越一般的“人性”,进而上升到“神性”,成为具有神性的人,“巨人”。
为了体现和表达这一思想,作者精心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东方智者形象,并给他冠以阿拉伯先知的一个圣名——“艾勒—穆斯塔法”(即亚墨斯达法)。这位东方哲人在阿法利斯城滞留12载,即将登舟回归故里,全城人到海边送别,请他留下珍贵的临别赠言。他怀着激动心情和谢忱,依次回答了人们最关心的26个问题,然后命舟子启航,飘然东去。
这位主人公是东方智慧的化身,是纪伯伦的代言人。他被周围的人唤作“上帝的先知”、“至高的探求者”,甚至称他为“在我们中间行走的神灵”。他被要求向人们“讲说真理”,而且被期待能向人们揭示他们“真我”的秘密和告诉他们关于“生和死中间的一切”。作者赋予主人公如此的品格和能力,实际上是给自己规定了一项最艰巨的任务。这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挑战,显示出他征服文学新高度的勇气和决心。不过,当我们从头至尾地读完这部作品时,就会惊奇地发现,纪伯伦从容不迫地接受了这一挑战,善始善终地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
哲理性和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是《先知》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先知》获得读者喜爱的最重要的原因。《先知》并不以曲折的情节或复杂的人物吸引读者,而是以深刻的哲理、独到的思想打动读者。整个作品充满人生的思考,教言训谕随处可见,但读者并不感到枯燥,相反被深深吸引。秘密何在?就在于《先知》不是谈玄说古,无的放矢,而是因事应时,有感而发,涉及的全是人们所关心所思考但还没有获得很好的答案的问题,如爱与美、生与死、善与恶、恶与罚、法律与自由、婚姻与友谊等等,而《先知》能给人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一些可供选择的答案,正好满足了人们对理性美的追求。
不过,再好的哲理如果仅仅是哲理,那也不会成为文学,更不用说成为文学精品了。《先知》把理性的东西形象化、艺术化了。在哲理中注入了热烈而深沉的感情,再加上美妙的比喻,丰富的意象,深刻的象征,就使整个作品呈现出高雅的格调,斑斓的色彩和隽逸的神韵。感情的因素在作品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把气氛渲染得异常浓郁,离别时的依恋和不舍,令读者的心弦为之振颤,与之共鸣。
《先知》的语言,极具个性,富有东方色彩,能表达特殊的文化蕴涵。纪伯伦运用语言可谓得心应手。不论心理刻画,还是说理阐释,纪伯伦的语言都极富弹性,极有韵味,有时呈现内在的音乐性,达到声声入耳的效果。纪伯伦的母语是阿拉伯语,但他用英语写出的作品被认为具有超常的水平,《先知》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在西方,有人把具有训谕性和启示性的《先知》语言,称作“圣经式的语言”。
纪伯伦在《先知》中提出许多与传统和流行见解相悖逆的独特见解,有时会引起一些人的困惑。例如在谈到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时,提出“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在谈到施与时,提出接受者“不应掮起报恩的重担”;在谈到罪与罚时,提出“罪犯往往是被害者的牺牲品”,等等。对这些说法,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作深层次的分析,才能全面理解。《先知》不仅仅是供欣赏的,而且是供思考的。正如纪伯伦所说,真理需要“两个人”来发现:“一个人来说它,一个人来了解它”。(《沙与沫》)
《先知》不是孤零的一部作品,它是纪伯伦思想和创作链条中的一环。《先知》出版时,纪伯伦曾向好友透露过一个“三部曲”计划。他说《先知》只谈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还要写两本书,分别探讨“人与自然”和“人与上帝”的关系。第二本他写成了,即他逝世后才出版的《先知园》;但第三本却未来得及写出,成了文学史上永久的遗憾。我们若想透彻了解《先知》,自然应当尽量多地读他在《先知》之前和之后写出的作品,特别是《先知园》,只有这样才能对《先知》的基本精神和特殊价值作出客观的评断。
《先知》的文学地位早已确立。它的读者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正如纪伯伦的好友、著名作家努埃曼所说,《先知》是靠自身而不是靠宣传才能活下去的书。《先知》就像一棵深深扎根于人类生活土壤的长青树,只要人类活着,它就活着!
上一篇:谭素钦《俘虏记》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下一篇:边国恩《出走记》东方文学名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