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韩敬霞
【作品简介】《平家物语》是日本镰仓时期(1192—1333)著名的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一部日本民族的英雄史诗。
《平家物语》是一部经人民群众长期口头流传,后来才被文人记录、整理出来的古典名著。早在镰仓时代初期,就出现了由弹琵琶的说唱艺人演唱的台本,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后来这种台本在演唱过程中不断被加工,随着岁月的推移,其内容也日益丰富。由于互相传抄,各有出入,逐渐形成100多种不同的本子,由三卷至十几卷,各不相同。现在最通行的本子是大约产生于建仁至承久年间(1201—1221)的13卷本,我们的中译本依据的就是这个本子。
关于这部历史小说的作者,日本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迄今尚无定论。据吉田兼好的《徒然草》记载,它的作者是前信浓国国司行长,并由一个叫生佛的盲艺人演唱。不过这种说法也没有确凿的根据。近代日本学者推断,这部作品版本浩繁、记述复杂、用典丰富、风格多样,显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这种说法还是比较科学的。《平家物语》应该是经由许多人之手的不断修正,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至于它最后的那位修订者是谁,已很难考察了。总之,《平家物语》是集众多人的智慧而成的一部不朽之作,其中包含着每一位整理修订者的思想和文采。
《平家物语》由13卷192节组成,是以日本历史上一次重大历史变迁的史实为题材而写成的。日本自7世纪中叶的大化革新以来,朝廷中一直由藤原氏一族掌握实权。到了11世纪,武士阶级兴起,源氏这个武士家族率先在朝廷中取得高位,在11世纪中叶被命为内大臣。到了12世纪初期,另一武士家族平氏因屡建战功,跻身朝廷,与源氏共执朝政。12世纪50年代,平氏在两次动乱中帮助天皇消灭了政敌,源氏失势,朝中大权归平氏所有。但源氏家族并不甘心,利用太上天皇与平氏的矛盾,发动了讨伐平氏的战争。经过六年的激战,终于彻底消灭了平氏,源氏一族独揽朝政。从此,天皇只是象征性的统治者,源氏建立的镰仓幕府才是真正的权力机构,幕府政治从此开始。《平家物语》记述的正是这一段史实,反映了平安时代末期(1156—1185)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集团在中央和地方争夺权力的兴衰始末,表现了日本从贵族掌权向武士掌权转化的历史进程。因此,《平家物语》是人们了解古代日本历史的一面镜子。
《平家物语》是日本军事小说的最优秀之作,对后世的日本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戏曲方面,自谣曲、净瑠璃、歌舞伎以至近代的戏剧,都有大量作品表现平家故事。在小说方面,从草纸物语到近代小说,也有不少作品以平家盛衰为题材,进行再创造,芥川龙之介的《袈裟与盛远》、高山樗牛的《泷口入道》以及吉川英治的《新平家物语》等便是取材于平家故事的名作。不仅如此,《平家物语》中的许多故事在日本已是家喻户晓,就像三国故事和水浒人物在我国的流传一样。可以说,《平家物语》对日本人民的思想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
《平家物语》,周启明、申非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内容提要】平家的祖先本来是王室中人,后来才列入人臣的地位。平氏一族虽然历代都任官职,但一直没有取得登殿的资格。到了平忠盛时,上皇为了嘉奖他建造“得长寿寺”的功劳,才任命他为但马国国司,并特予恩准登殿。这样,忠盛就遭到了其他贵族的忌恨,他们私下里准备害死忠盛。忠盛得知这消息后带刀上殿,宝刀的凛凛寒光吓住了那些公卿们,再加上从卒的拼死保护,贵族们的阴谋没有得逞。但贵族们告忠盛带刀上殿违反了宫禁,要求上皇罢免忠盛的官职。忠盛把那把刀呈给上皇,原来是把木刀,上贴银箔,上皇不但没处分忠盛,反而称赞了他。平忠盛死后,他的儿子平清盛就承袭了他的官职。后来,清盛在保元、平治之乱中屡建战功,平了叛乱的源氏一族,官至太政大臣。自此以后,平氏一门就几乎垄断了朝廷的要职:“有公卿16人,殿上人30多人,还有各国的国守,以及在卫府和各省司担任官职的,一共有60余人,似乎政界里再没有别的人了。”不仅如此,归平家管领的土地占了全国一半以上,“七珍八宝,无一或缺”。平家的荣华达到了极点。
平清盛把天下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和子孙们就干出了一些不合情理的事来。清盛本来宠爱舞女祗王,后又移情到另一舞女阿佛身上,致使两人双双出家为尼。清盛的孙子资盛与摄政殿下的侍从发生冲突,清盛竟派人把殿下侍从们的发髻剪下,并扬言这是针对他们主子的。不仅如此,平清盛给自家人封官加爵,把更有资历的人撇在一边。平家的这些作为使一些人很不满,他们密谋灭了平家。上皇那时出家后依然摄政,看到平家的出格行为,就想对平家给以告诫,知道西光法师、大纳言成亲等人阴谋消灭平家的事,也就默许了。但这个阴谋却败露了,清盛先发制人,把所有要谋乱的人抓了起来,西光被斩,成亲和俊宽被流放。清盛在得知法皇纵容这些人打击自己后,觉得自己出生入死地保护着天皇,法皇竟听信谗言陷害自己一门,心中很是生气,就决定把法皇幽禁起来,以防此类事情再次发生。但清盛的儿子重盛坚决反对幽禁法皇,清盛也只好作罢。清盛在镇压了这次谋乱后,令许多人胆战心惊,德大寺大纳言实定为了向平氏献媚,去朝拜平氏的神祗,结果得到了晋升。不久,正当壮年的平重盛死去,这使得作为父亲的清盛心中很不安宁。为了铲除余患,巩固平家的地位,清盛宣布从关白开始、太政大臣以下公卿殿上人共43人,一律停止官职,并把法皇幽禁在鸟羽北殿中。清盛还逼迫正年轻的高仓天皇退位,让自己女儿所生之子东宫做了天皇,而当时东宫才三岁。平家正得意之时,衰败的源氏一族也并没死心,源赖政怂恿法皇的二皇子高仓宫以仁亲王谋反,起因是源赖政的儿子仲纲受到了平清盛的次子宗盛的侮辱。源赖政咽不下这口气,联合三井寺的僧侣,进攻平家。但谋反最后失败了,源赖政剖腹自尽,高仓宫也遇害身亡,三井寺落了个被焚的下场。与此同时,奈良的僧众也发生了骚乱,清盛派兵前去镇压,烧毁了著名的伽蓝寺院。清盛迁怒于法皇,把法皇幽闭在一个三间大板屋里。后来,清盛又按自己的意愿要天皇迁都福原。人们都这样说:“平家的恶行实在登峰造极了。”
因平治之乱而被流放到伊豆国的源赖朝,在征得法皇的同意下兴兵谋反。清盛的孙子维盛带领平家武士前去镇压,在富士川一战中,平家武士把百姓做饭的烟火误认为是源家的千军万马,未放一箭就仓皇逃跑了。身在信浓国的源义仲听到源赖朝在北方追讨平氏的消息,就立即筹划起兵消灭平家,举起了东部反平家的大旗。平家处于四面楚歌之中,清盛在焦虑不安中死去。清盛去世后,平家的末运就到了,许多人都倒向源氏一边,那些平素蒙受平家恩顾的人虽然拼死相搏,但也抵挡不住源氏的进攻。源氏在横田河原一战中又打败了平家,眼看就要进攻京都了。平家准备先讨平源义仲,然后再攻打源赖朝。但平家在讨伐义仲的战斗中,被义仲利用计谋逼进了大峡谷,损失惨重。万般无奈之下,平氏一门烧毁自己的住宅,举家撤出京都。在福原过了一夜后,又烧毁了福原的皇宫,挟持着天皇逃奔西海。法皇在平家撤出京都之前悄然到了比叡山,没有被挟持,后由源义仲护卫着回到京都。法皇下令免除了平家一门160余人的官职,立高仓上皇的四皇子为天皇,出现了朝野两个天皇并存的局面。平家逃到赞岐的屋岛,收复了14国,逐渐立稳了脚跟。源义仲听到这消息,立即派兵前去征讨,在水岛和室山的两次战役中,平家大获全胜,声势逐渐壮大起来。
源义仲进入京都后胡作非为,引起了源赖朝的嫉妒和反感,两人失和,赖朝发兵,进攻义仲。河原一战,赖朝的弟弟义经打败义仲,义仲身亡。平家稍作喘息后迁到福原,准备收复京师。源氏得知,马上派兵夜袭小野原,把平家逼到了一之谷,在源家武士的死命猛攻下,平家将领死的死,被俘的被俘,剩下的护卫着天皇乘船逃去,平家收复京师的梦想破灭了。清盛的儿子重衡被俘后,源赖朝想通过他劝说平家把朝廷的三件神器归还京师,但平家没有答应,重衡出家的愿望被驳回,终于被押解到奈良斩首。清盛的孙子维盛虽乘船逃回了屋岛,但因想念在京都的妻儿,从屋岛跑出来而又不敢去京都,在高野山削发为僧,最后投海自尽。源氏并没放过逃到屋岛的平家,再度发动追讨,源义经率领人马昼夜兼程扑向屋岛,以很少的兵力就战胜了平家,烧毁了屋岛的行宫,平家被迫退至引岛。四国九州的军兵全都背离平家,归顺源氏,平家大势已去。安德天皇等人投海自尽,剩下的全部被俘,在游街示众之后,又全体被流放,平家彻底覆灭了。源义经为消灭平家建立了功勋,却因此遭到了哥哥源赖朝的猜忌,再加上别人屡进谗言,赖朝派人去杀义经,义经无奈只好出奔九州,落了个为了逃避追捕而浪迹天涯的命运。源氏得到天下后,仍不放过平家,到处搜查平家的子孙。平维盛死时把平家复兴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六代身上,但六代也被搜捕了去,虽经文觉方丈说情而出家为僧,然而,最终还是被多疑的源赖朝杀了。从此,平家的子孙彻底灭绝了。
【作品鉴赏】《平家物语》以艺术的手段记述了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集团为争夺权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描写了平氏一族由盛而衰、直至灭亡的过程。这部史诗式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生活和思想,是一部真正的“描绘时代本质的伟大民族画卷”(见西乡信纲等著《日本文学史》)。
《平家物语》开篇就用几句偈语暗示了这部民族史诗的主题:
“祗园精舍钟声响,
诉说世事本无常;
沙罗双树花失色,
盛者必衰若沧桑。
骄奢主人不长久,
好似春夜梦一场;
强梁霸道终殄灭,
恰如风前尘土扬。”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平家物语》的思想观点相当复杂,既有佛教思想的无常观和宿命论,又有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观,还有早期武士的英雄道德观。不仅如此,作品还表现出了比作者的主观认识大得多的客观意义。
《平家物语》自始至终贯穿着佛教“诸行无常,盛者必衰”的无常观和“世道轮回,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平家自平清盛官至太政大臣以后,垄断政界官职,占尽天下珍宝,其荣华达到顶点。平清盛独揽朝纲,任意罢免公卿,并且软禁法皇,逼迫天皇退位、迁都,其霸道也达到了顶峰。但平家的荣华和霸道并没有持续多久,等到源氏一族东山再起之后,平家就如秋叶般飘落了,并且再无复出的机会和力量了。小说通过描写平家的骄奢和横暴阐述了骄者必亡的思想,又由平家的灭亡得出了诸行无常的结论。在终卷《灌顶卷》里,更以回顾往事的方式把平家的灭亡看作是因果报应,认为平家的遭际都是因为前世没种下善因,所以今生才不得善果。因为世事无常,所以才有一种幻灭感,才对被平家取代的旧贵族抱着无限的同情,继而又以感伤的情调描写了平家的灭亡。但作品对历史的真实描写,又使得我们悟出了作者主观意识之外的东西。旧的贵族阶级在历史的发展中已成为一个落后的阶级,他们只会搞阴谋诡计,面对具有勃勃生机的新兴武士阶级的挑战,贪生怕死,只好委屈求全。平家代表的是武士阶级,但掌权后很快就贵族化了,失去了武士阶级敢作敢为、勇于行动的本色,没有真正完成取代贵族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平家的失败和源氏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平家物语》中充满了深厚的儒家思想。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种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在作品中有突出的表现。平家之所以遭到源氏及举国上下的反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平家积怨太深。平家的子孙横行京城,为所欲为,已是恶贯满盈了。因此源氏才能仰仗法皇,传檄全国,最终将平家彻底消灭。儒家的忠孝思想,在作品中也有生动的体现。作品对平清盛的长子小松公重盛极尽赞美之词,就是因为重盛的忠君孝亲。重盛在得知父亲要软禁法皇后,极力劝说,并说要誓死护卫君王,因此才阻止了平清盛的作为。他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日益违背常理,多次劝谏,但又不能背不肖之名,不得已出家修行,在忧国忧家中死去。从重盛身上可以看到深厚的仁爱思想,这种儒家的道德观贯穿了全书。作品以仁爱之心衡量一切事情,既反对贵族们对平家的叛乱,也反对平家因此屠杀、放逐叛乱者;既对平家的恶行深恶痛绝,又对源氏的斩尽杀绝颇为不满。总之,作品并不以胜者的是非为标尺,而是以仁爱为准绳,去衡量人们的所作所为。这种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一味地强调仁爱,就很容易混淆是非,甚至是非颠倒。
《平家物语》还表现了日本早期的武士道德,赞赏武士们忠诚、忘我、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作品往往撇开其所侍主君的善恶是非,对武士所表现出来的忠勇豪侠,一概加以赞赏,对源平两家的武士并无偏袒。作品由此刻画出了一系列武士阶级的英雄形象。平忠盛是作品中最先出现的一个武士形象,他知道贵族们要在他上殿时暗害他,便带刀上殿,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并在殿堂上“缓缓地拔出刀来,举到鬓边,宛如冰霜一般发出一片寒光。公卿们注目而视,不禁栗然”。在忠盛身上充分体现出了武士阶级的死而无畏的牺牲精神。忠盛不仅具有英武的气度,还有一个智慧的头脑,他知道大臣们不许带刀上殿,而自己既要吓住那些贵族,又不能违反宫禁,就做了一把木刀,贴上银箔,这样就避免了贵族们对他的控告。一个智勇双全的武士形象跃然纸上。源义经也是作品极力夸赞的人物,他为彻底消灭平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西征平家的战斗中,他英勇果断,身先士卒,在大风浪中只带着五艘兵船杀向敌人,并用计谋骗取平家相信自己这边有大队人马,把平家逼到海上,断了他们的后路。作品对像平忠盛、源义经这样勇敢无畏的武士加以赞扬,而对那些贪生怕死之徒则予以贬斥。如平清盛的儿子内大臣宗盛,在平家战败纷纷投水自尽时犹豫不决,被源氏俘虏后又想委屈求全,把武士忠义节烈的本色丢得一干二净,由此受到了众人的嘲笑,作品也借司马迁的一段话对他进行了讥讽。当然,作品在描写武士们舍生忘死的同时,并没有单纯把他们写成一介莽夫,他们同样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多愁善感,只是他们性格中的其它东西没有忠勇那么醒目罢了。源氏打败平氏后开始搜捕平家的子孙,平清盛的曾孙六代被抓了去,是首先劝说源赖朝举兵的文觉方丈出面担保,使六代暂免一死。押送六代的北条四郎也不忍心看孩子送死,一拖再拖,才使得六代被救走。对武士们的这些描写,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得这些人物更真实、丰满。武士阶级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他们忠义的伦理准则也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一阶级已经消亡,但武士精神作为一种道德观已潜移默化于日本人的生活之中了,成为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平家物语》作为一部优秀的军事小说,一改平安时代王朝文学的纤弱柔雅、温情脉脉的文风,创出了豪迈刚劲的风格,使我们看到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的另一侧面。这种风格正好与作品所描述的战争内容相吻合,使其表达更加生动传神,产生出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当然,其中所穿插的那些凄婉动人的描写,又承袭了王朝文学的传统。
《平家物语》描述的是一段史实,按史书的编年体写成的,整部作品结构完整,条理清晰。主要写平家的兴衰史,又穿插有许多小的故事,既丰富了兴衰史的内容,又使作品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枯燥乏味。作品中大段的描写和大段的抒情交叉进行,可见作者在结构安排上的匠心。作品所包含的内容虽然相当广,人物也很多,但因主次安排合理,就使得作品条理通畅,阅读起来很容易。当然,由于作品是编年体的形式,有些地方在纪事上始末不能贯穿,有些故事的插入也往往隔断本书的主流,这些是作品结构上的一些缺憾。
《平家物语》本来是供戏曲演唱的台本,因此它的语言极富韵律感。作品中多用散文体,其中穿插着来源于和歌节奏的七五调,形成一种韵散交错、音节铿锵的文体。如全书开篇的卷头诗后紧接着几句七五调的骈文,然后才转入散文语调。作品还穿插有许多和歌,这也丰富了其行文的节奏和韵味。
上一篇:栾文华《帕阿派玛尼》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下一篇:卢蔚秋《征妇吟曲》东方文学名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