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边国恩
【作家简介】李箕永(1895—1985)是朝鲜当代优秀的无产阶级作家和著名社会活动家,曾任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委员、朝鲜最高人民议会副议长、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委员长等职,并于1955年获国家颁发的劳动勋章。他为开拓朝鲜无产阶级文学道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朝鲜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895年5月29日,李箕永出生于朝鲜忠清南道牙山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青年时期,他打过短工,当过矿工,在土木工场干过杂活,1922年4月东渡日本半工半读。次年9月回国,居住汉城。1924年,他在《开辟》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哥哥的秘密信》,自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尔后,他又连续发表了《穷苦的人们》(1925)、《民村》(1925)等短篇小说。同年8月,他与赵明熙、崔曙海等进步作家共同创建了“朝鲜无产阶级艺术同盟”(简称“卡普”),并在其中负责出版工作。他曾先后写出短篇小说《老鼠的故事》、《外交官和传道夫人》、《农民郑道令》、《母亲的心》、《元甫》和《造纸厂村》等。
1931年夏,他被日本警察搜捕入狱,次年初被释放出狱。他的长篇小说《现代风景》和《故乡》奠定了作家在朝鲜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1934年夏,他同200多名“卡普”成员被日本侵略者投入监狱,度过了一年半的狱中生活。出狱后,他的长篇小说《人间课堂》(1936)、《春》(1940)等相继面世。
1944年,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李箕永全家避居于江原道金钢郡并武里的一个山村里,直至朝鲜解放。
1945年朝鲜独立后,李箕永在从事社会工作的同时,继续写作,先后创作几十个中短篇小说和多部长篇小说,其中主要有短篇小说《开辟》(1946)、中篇小说《江岸村》(1954)、宏篇巨著《图门江》的第一、二、三部(1954、1957、1961),特别是描写朝鲜的广大农民在劳动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和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长篇小说《土地》(1948、1960、1973)颇受读者好评,被视为《故乡》的续篇。
李箕永在创作上以农村题材为其创作素材,无论是代表作《故乡》,还是《土地》、《图门江》,都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一幅真实记录朝鲜农村的斗争历史的壮丽画卷,人们称誉他是“农民作家”;李箕永作品的语言精练、准确,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较强的表现力。这是因为他的作品采用了朝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民谣和比喻,继承了朝鲜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
《故乡》,李根全、关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出版。
【内容提要】本世纪20年代后期的一个7月,朝鲜南部的一个村庄——元德村青年金喜俊突然从日本留学返回故里。他是金春浩的二儿子,在他14岁时,遵祖母之命与比自己大两岁然而又不喜欢的凤任结了婚,一赌气才离家去东京留学的。这次重归故里,金喜俊觉得村子变了样:安上了电灯、电话,铁路横穿过村前的山野,村边还建起了一座规模巨大的缫丝厂,城区比他离开时大了许多;村子里的人也变了:有的被缫丝厂招去当了工人,有的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去中国东北谋生,最惨不过的是朴老汉,因走投无路,投水自尽了。金喜俊的家,在他走后的几年里也日趋败落:关掉了城区的铺子,变卖了祖上传下来的房地产,而且还搬到乡下来居住。只有一个叫安承学的二地主发了迹。他以其“聪明”过人,骗得了本村地主闵判书的信任,从一个普通雇员一跃而成了闵判书的二地主。从此,他抛下乡间的大老婆和三个异母兄妹,只带着妓女出身的小老婆淑子来这里安营扎寨。
金喜俊这次从日本返回祖国,准备同故里的百姓一道“干一番事业”。因此,他一到家乡就积极投身到当地的“青年会”工作,一心为乡亲们多做些有益的事情。但事与愿违,他的苦心并没换来乡亲们的信任,相反,有些人不但不支持他,还在背后议论他。为此,金喜俊苦恼过,他想离开这个地方。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他打消了原来退却的念头,发现“青年会”是由一群乌合之众拼凑起来的吃喝玩乐的俱乐部,根本就不是什么进步的革命组织,遂退出“青年会”与真正的乡亲们为伍了。从早到晚,金喜俊又是同群众一起下田,学铲地,学插秧,又是在夜里继续办夜校,宣传革命思想,渐渐得到农民的信任和支持。群众有事找他,他也乐于助人,成了乡亲们的贴心人。可是,躲在阴暗角落里的二地主安承学却极力破坏他的威信。
次年农忙季节,大伙推选金喜俊挑头,组织起了农乐队,进行换工互助和田间娱乐,获得了当年的农业大丰收。没料到,颗粒饱满的稻谷却装进了地主的粮仓和高利贷者的腰包。农民的打算却落了空,艰难的生活逼得一些人进厂当了工人,一些流落异地去谋生路。
金喜俊返回故里后,一件感情纠葛苦恼着他:14岁的他,由疼爱自己的祖母做主娶了他不喜欢的凤任为妻。这次他又邂逅相遇童年时的女友安甲淑,重又点燃起了他已经熄灭但又不曾消失的爱情之火。安甲淑是安承学之女,他儿时的伙伴。金喜俊又是多么希冀能与其相亲相爱,可自己已是有妇之夫,安甲淑也已有了恋人——高利贷者权相哲的养子京镐,并且发生了肉体关系。他正确地处理了与安甲淑的关系,打消了再与其相好下去的念头。他想:“在正义事业中牺牲自己是最可贵的,一个人的恋爱,只不过是为了两个人的欢乐罢了。”
巧施诡计,骗取了闵地主信任的安承学,本想以京镐的真实来历敲诈一下高利贷者权相哲,不料自己的女儿早已委身京镐,一气之下,便百般折磨甲淑的母亲。为了挣脱家庭的束缚,安甲淑更名为玉姬,在金喜俊的帮助下,进当地的缫丝厂当了工人。
转眼间又是一年,元德村发了大水,“田野成了一片汪洋大海”,眼看打下的粮食连交租都不够了,急得大家没了主意。金喜俊和乡亲们商量,决定向安承学提出减租的要求。哪知,狡猾多端的二地主安承学却把一切推给了地主闵判书。无奈,金喜俊又到汉城找地主闵判书。闵地主反倒说元德村的事由安承学决定。情况十分危急,乡亲们都断了炊,而安承学坚持先开镰再定。在这紧急关头,金喜俊通过缫丝厂女工玉姬(即安甲淑的化名)筹来一笔钱,暂时解决全村人的吃饭问题。为了使减租斗争早日取胜,安甲淑向金喜俊献策:利用自己与京镐的不正当关系要挟父亲安承学。安承学怕家丑外扬,迫不得已答应了乡亲们的要求。这时,元德村的减租斗争暂时取得了胜利。金喜俊告诫大家,说明这次暂时的胜利是用不正当手段取得的,希望乡亲们不要满足,应继续努力,去迎接更加光辉的胜利到来。
【作品鉴赏】《故乡》取材于1930年前后朝鲜革命斗争转入新阶段的历史现实。小说以元七一家人的活动为线索,交织穿插元德村百姓的情况,又以金喜俊的全部活动作为全书的重点,描写了元德村农民在革命思想的指导下,逐步觉醒、成长的过程,指出农民兄弟只有团结起来和工人阶级结成牢固的同盟才是唯一正确的革命途径。同时,小说还赞扬了工农劳苦大众的高尚理想和道德风貌。
1957年,《故乡》在我国翻译出版时,作家李箕永曾在中译本序言《给故乡的读者》中写道,“元德村农民们反抗地主恶毒榨取的斗争是故乡的基本梗概”。亦即表明,作品所反映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地主与农民(及其代理人)之间的矛盾,而民族矛盾(与日本侵略者的矛盾)则从侧面予以表现,并非主要。基于主题的反封建性,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真实可信,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其中有热爱祖国和人民,与百姓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金喜俊,多愁善感、善良温存的金甲淑,倔强不驯、敢做敢为的仁童,勤劳善良、慈祥安逸的朴成女,泼辣爽朗、不肯屈服的方姑娘,学生气十足、敏感孤独的京镐,诡计多端、阴险狡黠的安承学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印象。这些个性迥异或千差万别的艺术典型,之所以鲜明、生动,并非作者从概念繁衍而出,而是依据其经济地位、个人经历、性格气质的不同而相似或相异。金喜俊作为朝鲜独立解放斗争的先驱者,除对祖国和朝鲜人民无限热爱以外,他还雄心勃勃想与家乡的父老兄弟干一番事业。为此,他不怕艰难曲折,忘掉个人生活的不幸,与贫苦百姓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民运动中去。他虽出身贫寒,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又是在日本勤工俭学后返回故里的,在其情感世界里,既有异国、异乡对他的影响——如对风流纯洁的阴前有过邪念的闪现,对青梅竹马的安甲淑重又点燃起隐藏于心底的爱情之火,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早期社会主义者的艺术典型。处于最艰苦的时刻,他们能尽力克服自己身上的“小知识分子的劣根性”,决心“高举着火炬冲破黑暗,开辟人间的新的道路”,真实地展现出在没有先进组织领导的情况下,他也只好在斗争中摸索着前进。反面典型也塑造得绘声绘色,令人慑服。二地主安承学是在外地主的全权代表,反动势力的走狗,其性格有许多被否定的因素,因为他是被贬斥的反面艺术典型。但作者并非从概念出发,简单地处理这一人物,而是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个性出发,把他作为一个人,展示其情感世界:他倚势欺人,为虎作伥,生活腐化,灵魂肮脏,是一个嗜财如命的吸血鬼。但作为反面典型的“这一个”,也表现出与其他反面人物的不同之处:当读到女儿出走的诀别信以后,他也难过地滚下了泪珠。这一形象并非简单的、漫画式的刻画。
《故乡》散发出浓烈的乡土气息,读后令人久久不忘。小说不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景物的描写,都体现这一特点。书中的人物,不论是工人,还是农民,是男人还是女人,是上层人物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有着鲜明的乡土气息。他们生活在本世纪20年代前后的朝鲜这块土地上,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风土人情,那里的传统习俗,都在每个人物身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金喜俊虽然东渡日本,在异域受过高等教育,但他毕竟是朝鲜生,朝鲜长的朝鲜人,所以,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鲜明地印刻着朝鲜的传统影响。譬如,当玉姬(即金甲淑)前来找他商议计策时,小说写道:
他不由高兴地伸出手来说:
“你早来了?”
喜俊握紧了她的手。过了一会,他像从梦中惊醒了似的,忽一松手说:“你来得很好。到屋里去吧。”
……
短短数语,就把一个地道朝鲜男子在与女性接触时的传统影响勾勒出来,散发出浓烈的生活气息。这一特点不只表现在人物的塑造上,还表现于景物的描写上。全书写景之处甚多,但无论是写山、写水、写田野、写茅屋都透逸出浓烈的生活气息。譬如写元德村的夜,作者这样写道:
元德村的北山拥抱着静悄悄沉睡的一座座草房,仿佛永远在保卫着这个村庄能得到和平幸福似的矗立着。夜,昏黑一片。等月亮出来还得过两个钟头,在昏黑的夜色中,从向东伸展过去的山坡上,传来了人们低低的谈话声。
写景,本来是静物描写,然而,在《故乡》这部小说中,却表现出静中有动,景中有物,景中有人,极富于生活气息。再如玉姬向喜俊献上“苦肉计”,元德村群众暂时胜利后,小说有一段写景:
在将要黎明的蒙霜的秋空底下,夜风沙沙掠过,钻进人的袖筒里感到凉飕飕的,然而,人们却像迎着春风似的内心感到分外轻快。
呵,这美丽的秋空,好像在大地的空间里张开一块无边的黑幕,在这黑幕上面透出无数的小圆洞洞,而在这无数的圆洞中,都像点起了蜡烛似的,闪闪发光。在远远的西天边,挂着半圆的晶莹的月亮!
作者以这种如梦如幻,如诗如歌的景物描写,暗示给读者,下面你将听到一个浪漫美妙的爱情故事。这故事的女主角便是玉姬,这就为读者接受这个异乎寻常的爱情遐想创造了适当的气氛。这种气氛是以写景的方式展现给读者的,也是以写景的方式揭示出两颗年轻的心撞击时所绽出的绚丽的爱情的火花。多么富有诗意,又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的景物描写啊!
喜闻乐见,生动形象的比喻是这部长篇小说的第三个特点。说到比喻,大凡作家都离不开它。然而,并非每一位作家都是无一例外的妙用比喻的行家里手。而《故乡》的作者李箕永则是妙用比喻的能手。经他妙笔一挥,不但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富有个性化,而且对作品的涵义挖掘得更深,作品中人物的感情,作者自己的感情,读者的感情凝结于笔端,通过比喻折射出来,打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请看小说中的几个比喻:
在头顶上,像水里的宝石一样闪光的银河,已经倾斜,公鸡扑扇着翅膀,已经喔喔地啼鸣了。
将天上的“银河”比做水中的“宝石”闪闪发光,富有新意,不落俗套,不但衬托出金喜俊等人在第一次胜利之后的喜悦心情,也预示着明天更加美好,“天就快亮了”。再如:
玉姬那两只眼睛,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好像是要对喜俊说:“我是爱你的呀!”
形容人的眼睛似“星星”一般,并非李箕永首创,然而,此时此刻将富有缠绵之情,坚毅中透逸着伤感色彩的玉姬的眼睛比喻为天上的“星星”是再恰当不过了。星星一闪一闪地熠熠发光,衬出多情善感的玉姬的心情,是多么贴切啊!书中的比喻俯首皆是,然而,在比喻的方式上,又呈现出多样化,决不雷同,具有一种穿透性的深度和别具一格的特点。
上一篇:浦漫汀《摩诃摩耶》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下一篇:何乃英《斗牛》东方文学名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