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工
【作品简介】见《雅歌》。
【内容提要】约伯是个“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的义人,住在乌斯地方,有七个儿子、三个女儿,还有7000只羊、3000头骆驼、500对公牛、500条母驴和大量仆婢。
一天,正当约伯的儿女们在长兄家中宴乐时,撒旦混在众天使中朝见上帝。上帝对撒旦说:“你见过我的仆人约伯吗?他是个义人,对我非常敬畏,从不犯罪。”撒旦回答:“你待他那么好,他怎能不敬畏你?倘若你毁掉他的财富,他对你还会虔诚吗?”于是上帝同意由撒旦去考验约伯。
悲剧很快在约伯家中发生了:示巴人抢走牲畜,杀死所有的雇工;天火烧死羊群和牧人;迦勒底人抢走骆驼和仆人;狂风刮倒房屋,把全部儿女都砸死在屋内。约伯虽痛苦不堪,却未因此而埋怨上帝。上帝对他十分满意,撒旦却说:“这点灾难算什么?你若伸手击伤他的骨头和皮肉,他必定当面背弃你。”上帝让撒旦再次考验他。
撒旦从上帝面前退去后击打约伯,使他从脚掌到头顶长满毒疮。约伯陷于极大的悲痛中。他的三个朋友以利法、比勒达和琐法闻知此事,相约前来安慰他。他们看到约伯遍体脓疮,禁不住放声大哭,悲痛欲绝地陪他静坐七天七夜。
约伯醒来后诅咒自己的生日,唏嘘哀叹,呻吟不止。三个朋友闻此,便轮番开导他。他们的言谈洋洋洒洒,基本观念是:上帝是伟大的,因而他施行的赏善罚恶无疑是公正的;约伯既遭惩罚,必定是犯有罪恶;要想求得赦免,必须向上帝悔罪。
约伯无法接受这种责难,就据理力争,为自己的清白极力辩解。辩论持续了三轮,他始终不让步,还由己推人,联系世上的种种弊端,提出一系列疑问。后来一位名叫以利户的青年也加入辩论,以更加激切的言辞重申三位友人的观点。约伯对他未予理睬。
最后上帝从旋风中和约伯对话,大意是,任何寻找受难原因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因为上帝的意志是人类永远无法把握的。约伯承认自己无知妄言,并表示忏悔;于是再蒙神恩,获得比开场时更多的财富:14000只羊、6000头骆驼、1000对牛、1000条母驴,又生了七个儿子、三个女儿,并又活140岁,得见子孙四代,直至年纪老迈,寿终而死。
【作品鉴赏】除《约伯记》本身的描述外,《圣经》还在另外几处提到约伯:《以西结书》第14章14、20节两次称“挪亚、但以理、约伯”是以色列的三个义人;《次经·便西拉智训》第49章9节说“约伯总做好事”;《雅各书》第5章10、11节说约伯是“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样”。以上记载表明,约伯被传为虔诚克己的义人,在《圣经》时代的以色列中曾有广泛影响。
从《约伯记》本身看,约伯的个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一、公义虔诚,具有异乎寻常的吃苦忍耐精神。他虽遭遇残酷的考验,丧失全部家产、所有儿女,自己也周身长疮,苦不堪言,却严格持守对上帝的信仰,而不“以口犯罪”。上帝嘉许其虔诚而再施神恩,使他终有美满的结局。这是全书开端和结尾的散文故事绘出的约伯,也是历代犹太教徒和基督徒赞不绝口的约伯。
二、无视传统,怀疑权威,具有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约伯身陷灾难后,起初只是抱怨自己不幸,巴不得在母腹中就死去,后来以利法劝他到上帝面前认罪,他才意识到灾难原来是上帝造成:“全能者的箭射入我身;其毒,我的灵已经喝尽。”但他不知上帝何以如此:“请你们(三位友人)教导我,使我明白在何事上有错。”经过苦思,他发现上帝的善恶观念与世人并不相同:“善恶无分,都是一样;完全人和恶人,他都灭绝。若有人忽遭杀身之祸,他必戏笑无辜者的遇难。把世界交在恶人手中,又蒙蔽审判官的脸,若不是他是谁呢?”尽管如此,约伯仍要“对全能者说话”,“与神理论”:“他必杀我;我虽无指望,还要在他面前辩明我的行为。”他还作为人的代表向上帝疾呼:“愿人得与神辩白,如同人与朋友辩白一样。”
然而,约伯的行为却招来上帝的敌视:“我因委曲呼叫,却不蒙应允;我呼求,却不得公断。神用篱笆拦住我的道路,使我不得经过,又使我的路径黑暗。”还招致亲友的疏远:“我的亲戚与我断绝,我的密友都忘记我,……连小孩子也藐视我,我若起来,他们都嘲笑我。”即使如此,约伯仍不退缩,直到最后一轮对话,他还义正辞严地驳斥友人:“我断不以你们为是,至死不以自己为不正!我持定我的义,必不放松;在世的日子,我的心必不责备我!”
这些诗行描画出一个无所畏惧的古代探索者形象。为了寻求正义和真理,他不怕皮肉之苦、心灵之痛、亲人疏远、朋友围攻,乃至“至高者”敌视,表现出不屈不挠、孜孜求索的精神特质。这是诗体论辩部分绘出的约伯,也是社科研究者瞩目和赞许的约伯。由于“虔诚的约伯”和“探索的约伯”具有显见的矛盾性,不少学者认为,《约伯记》的散文体故事和诗体论辩最初来自不同的渠道。
如同哈柏(H.C.Habel)所说,《约伯记》是古希伯来人“为探索人生意义而进行的强烈挣扎”。它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好人为何受苦”,实质即“罪与罚”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超越时代和地域,引起世人普遍关注的哲学命题。博克(J.Bowker)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重要的宗教都试图解答这一问题,犹太教和基督教也不例外。
犹太教和基督教对此问题的正统解答是在“神义论”(theodi-cy)的前提下进行演绎:首先确认“神是公义的”,然后推出“公义之神是按照赏善罚恶的原则对待世人的”,因而“行善者必得永福,作恶者必受永罚”,一如“大洪水”故事所昭示的那样——恶人葬身水底,义人挪亚在方舟中安全避难。
在《圣经》早期经卷中,神对人的赏罚不仅施于当事者,还波及子孙数代。律法书规定:“万不要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因挪亚是义人,他的妻子、儿子、儿媳便都得活命;而亚干犯罪后,他的儿女、牲畜和财产也一并遭殃。
公元前8世纪以后,这种“父罪子赎”的观念遭到希伯来先知们的一致反对。耶利米、以西结、第二以赛亚等都主张每个人只对神负责自身的行为,而不受他人的牵连或牵连他人,如耶利米的名言:“各人必因自己的罪死亡,凡吃酸葡萄的,自己的牙必酸倒。这种主张无疑使希伯来人对“罪与罚”的认识迈进了一大步。但“好人受苦”问题非但没有就此解决,反而更加尖锐起来,因为生活中总有大量义人命运多蹇歹徒诸事亨通现象,它们为先知们的理论所难以解释。
《约伯记》着力探讨的便是这一难题。书中提供了四种答案。其中三位友人和以利户立论的基点是传统的神义论(从根本上否认好人会受苦),他们皆以此种理论为武器驳斥约伯。约伯起初并不怀疑神义论,后来由于自身的巨大灾变,而对它提出种种质疑,这是第二种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作为智慧书卷的突出价值,就在于约伯对此天经地义的传统信条的质疑。上帝在旋风中的发言表达了第三种观点(或许是全书最后编纂人的观点):神的意志和计划太广大太复杂,远非卑微渺小的人类所能理解,所以好人受苦的原因根本不必深究,而神的公义又毋庸怀疑。还有第四种看法,见于卷首的散文体叙事:好人受苦和上帝公义是可以谐调的——有时,上帝会以苦难来考验和磨练好人的虔心。
上述后两种看法破除受苦与犯罪之间的必然联系,进一步拓宽了希伯来人对“罪与罚”关系的认识。及至《新约》时代,耶稣也一再否认二者的内在联系(参见《路加福音》第13章4、5节,《约翰福音》第9章1至3节等),福音书更把完美的耶稣写成为担当世人罪孽而自甘吃苦献身的救主——它们表达了初期基督教对此问题的某些见解。
美国学者伯恩斯(E.M.Burns)在其名著《世界文明史》中说:“很少有权威学者会否认希伯来人文学才智的最高成就是《约伯记》。”这一评价并不过分。《约伯记》确在古犹太文学最杰出的作品之列。其成就不仅表现为积极大胆的探索精神,还表现于宏伟的戏剧性结构、丰富多姿的文体样式和精致优美的文学语言。
《约伯记》以大型哲理诗剧著称。它的构思十分精巧,属典范的戏剧体结构。全卷共42章,第1、2章是戏剧的开端,交待故事的缘起,第3至37章是发展,展示故事的主要内容,第38至41章是高潮,揭示故事的转折,第42章是尾声,说明故事的结局,起承转合,脉络十分明晰。从局部看,发展部分可明确分为四场:第3至14章是第一场,写约伯与以利法、比勒达、琐法的第一轮论辩;第15至21章为第二场,写约伯与朋友们的第二轮论辩;第22至31章为第三场,写约伯和朋友们的第三轮论辩;第32至37章为第四场,写以利户的四段插话。就对话而言,论辩部分多因篇幅过长而不宜搬上舞台,但在开端和结尾,某些段落又极富戏剧语言的特色,如第1章13至19节写四位报信人接连上场报凶信,每人都先讲灾情,再说“惟有我一人逃脱,来报信给你”,传报的内容也由牲畜、仆人到约伯的儿女,逐层递进。
就戏剧场面而论,《约伯记》如同经典的古希腊悲剧,场景极其壮阔:上至天上上帝与撒旦的对话,下及人间约伯和朋友们的论辩;故事缘起时,天上密谋和人间灾难两度交替出现,高潮时,上帝与约伯又两次直接交谈,它们都将天与地、神与人连成一个浑融的整体。
《约伯记》的文体兼有多重文学特性。它的总体结构是戏剧性的,全篇内容则像一组哲理论文的汇集。作为论文集,它的各段文字从不同方面探讨了人生与苦难的关系;就文章体裁而言,其不同部分又各有千秋:开端和结尾是散文体叙事,富于如绘的场景和生动的细节;中间是诗体议论或抒情,饱含美丽的想象和浓郁的诗韵。全卷主干部分皆用诗体写成,每个角色的每次发言都可视为一篇或几篇独立的小诗。小诗种类繁多,风格互异,其中有格言诗、抒情诗、诅咒诗、讽刺诗,以及大量的赞美诗等。此外,上帝从旋风中对约伯的答复堪称一篇绝佳的奇作。它和屈原的《天问》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以神奇的自然奥秘为摹写对象,都用连续提问的句式写成,都因斑斓多姿的天况地貌、动物植物而引人入胜。不同的是,屈原的《天问》是“人问天”,体现了人类渴求掌握自然知识的求索精神,《约伯记》的“天问”则是“神问人”,目的是以神奇的宇宙万象彰显造物主的伟大、全能和超卓,反衬人类的渺小、无能和平庸,以示世人把握上帝意志的企图是何等愚妄与荒谬。
《约伯记》的语言词藻华丽,句法多变,极富艺术表现力。试以“天问”为例。这段诗先从上帝在旋风中发布命令开篇:
谁用无知的言语,
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
快做好作战的准备,
现在我向你发问,
你必须回答我!
使人顿感一种居高临下的威慑力量。接着,又连珠炮似地发出一系列提问:
……
雨水有父亲吗?露珠是谁生的?
坚冰从何而来?霜雪的母亲是谁?
你能操纵星宿吗?
你能约束昴星、释放参星吗?
你能按时领出十二宫吗?
你能引导北斗星和它的卫星群吗?
你认识宇宙间的规律吗?
你知道这些规律怎样治理大地吗?
你能呼叫云霞从天上降下大雨吗?
你能任意发出雷电吗?
……
以层出不穷的自然之谜和咄咄逼人的语气,将约伯诘问得眼花缭乱,张口结舌。除这些命令句和质问句外,这段诗中还出现几处动物描写,它们运用铺陈手法,成功地摹绘出驼鸟、马、鹰、河马和鳄鱼的奇异神态。如河马:“它的尾巴挺直如香柏树,大腿的筋脉紧紧相连;它的脊柱有如铜管,它的骨骼胜似铁棍。”又如鳄鱼:
它打喷嚏,水花就溅起光芒。
它的眼睛犹如火花般闪耀。
它的呼吸燃烧着煤炭,
它的口中喷出火焰。
它的肉结实而坚固,
它的心刚硬如磨石。
它视铁如干草,视铜如朽木,
利箭不能把它吓走,
弹石对于它只是碎秸。
它的扰攘使深渊翻腾,
使海水如锅中滚开的膏油。
这些诗句辞采优美,想象瑰丽,文笔遒劲,章法灵活,充分显示出诗人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
上一篇:李萍《红玫瑰》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下一篇:王思敏《细雪》东方文学名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