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芳菲
【作家简介】杜勒西达斯(1532—1623)印度封建社会中的印地语诗人和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他以著名长诗《罗摩功行之湖》(或译《罗摩功行录》)闻名于印度,蜚声世界。在印地语文学发展史上,他是影响最大的一位诗人。他的《罗摩功行之湖》,成为脍炙人口的珍贵文学遗产,在印度广为流传;在印地语地区的深远影响,甚至超过了梵语古典名著大史诗《罗摩衍那》。
关于介绍诗人生平传记的真实而可靠的材料极少,但是,关于他的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传记和令人难于置信的故事却很多。
学者们认为:他生于北印度东部地区阿拉哈巴德附近的农村,属于婆罗门家庭。在他出生后不久,父母双亡,自幼便尝尽了人间的辛酸。他在童年时代,孤苦伶仃,不断地遭受饥饿和痛苦的折磨,曾不得不依靠沿门乞讨活命。后来,被人收养。
到了青年时期,遇到了一位罗摩难陀派的师父。他开始跟随这位老师在贝拿勒斯学习梵语和许多宗教经典。他也听师父讲毗湿奴大神化身下凡的故事。成年之后,他曾经结婚;后来,离开妻子和家庭,外出修行。他在一生中,漫游过许多地方,在印度教的几处圣地,消磨了他的大部分时光。他也从事过宗教改革的活动。
后来,他在阿逾陀创作《罗摩功行之湖》。晚年,在贝拿勒斯定居,直至病逝。
他是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重视修行,追求解脱,但也关心世俗生活,熟知人民苦难,寄予深切同情。他是一个罗摩崇拜者,一直认为解决社会苦难的出路在于建立罗摩王朝式的国家,而个人的生路也在于虔诚膜拜罗摩,以罗摩为榜样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情。
杜勒西达斯一生创作了12部作品,全是诗集,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罗摩功行之湖》。此外,还有《谦恭书》、《歌集》和《双行诗集》等。《谦恭书》共有279首诗,是颂神的抒情诗,赞颂的主要对象是罗摩、毗湿奴、湿婆以及其他天神。其中对罗摩的歌颂,同《罗摩功行之湖》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
《歌集》,分为7篇,共有328首,是以罗摩故事为题材的诗篇。有人说,可以称之为《罗摩功行之湖》的摘要和提要。诗中着重描写的是罗摩的人性,做为人的喜怒哀乐,而没有突出其神性。
《双行诗集》,共收诗篇573首。其中描写罗摩的诗,大约有200多首,有的诗句和《罗摩功行之湖》中的完全相同。这一部分,似乎缺乏创新的精神。其余300多首诗大多是格言诗,是直接针对现实生活的,往往是生活经验的总结,给人以启迪和规劝,增强修身和处世素养。还有少数诗篇,是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谴责了无道的昏君。
《罗摩功行之湖》,金鼎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内容提要】《罗摩功行之湖》,是以古代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和一部无名氏作品《神灵罗摩衍那》为蓝本创作出来的。全诗同古代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一样,是由七篇构成,共有诗6024首,21902行。全诗的中译本共有53.7万字。
《罗摩功行之湖》的创作,虽然主要依据《罗摩衍那》的基本情节,但是,在每一篇中都有明显的改动,显示了杜勒西达斯的创造精神。
第一篇《童年篇》,有1937首诗,共6998行。讲述故事的来历:湿婆神讲给妻子雪山女神,乌鸦讲给大鹏金翅鸟,仙人讲给仙人,杜勒西达斯听到后写出来讲给信奉天神的人们。故事中说:十车王为膝下无子而苦恼,国师为他举行求子的祭典。火神手执供品让国王分给诸位王后,吃了供品的王后都怀孕了。这是天神毗湿奴下凡,化身为王子。罗摩等王子长大后,随仙人去降魔。在遮那竭国遇到了悉多,参加了选婿会,折断神弓,娶悉多为妻。
在这一篇中,悉多生来就是公主,并不是从大地的犁沟里捡回来的;不仅突出了罗摩的神性,也鲜明地表现了悉多和罗摩在选婿大典之前的一见钟情,同《罗摩衍那》有了明显的不同。
第二篇《都城篇》,有1643首诗,共5926行。长诗中写道:十车王“感到老之将至,因为苍苍的白发已生鬓边,/心中暗想:何不传位于罗摩,自己欢度晚年?”在征求群臣意见之后,决定让位给罗摩。但是,在举行灌顶礼的前夕,由于第二个王后吉伽伊听信了驼背侍女的谗言,利用十车王过去的诺言,提出两个要求:“我的第一个要求,是让婆罗多当王储,/我还要提出第二个要求,希望能得到满足”;“让罗摩穿苦行僧的衣,抛弃王族的享受,/离开城市,到森林去居住14年之久。”罗摩了解情况之后,主动向父亲表示:决心前往森林,悉多和弟弟罗什曼自愿跟随,共离宫廷。十车王在忧郁和悲痛中死去。但是,二弟婆罗多,深明大义,决不继承王位,率全城居民去森林请求罗摩回城登基,管理国家。罗摩坚持留在森林,婆罗多只好把哥哥一双木拖鞋带回城里,选择吉日,供奉在宝座上,暂时代兄摄政。
在这一篇里,改变了《罗摩衍那》一些人物形象的言行:罗什曼对十车王、婆罗多并没有怨恨和不信任,更不想杀害他们。罗摩对父亲和二弟,也没有任何怨言和不满。
第三篇《森林篇》,有354首诗,共1258行。描叙了罗摩在森林居住的生活情景,同修道士、仙人的来往,并在一起谈论各种问题。
楞伽国罗刹王罗波那的妹妹舒班迦来到森林之后,发现十车王的两个王子英俊超群;舒班迦向他们求婚,引诱罗摩兄弟二人,被罗什曼割掉了鼻子和耳朵。她回到楞伽国,向哥哥罗波那说明经过,要求哥哥替她报仇。并且向哥哥介绍了悉多的美丽容貌,于是罗波那决定前来抢走悉多。
罗摩预测出即将出现的一切,他让悉多暂时隐入火中,而将影子留在外面,这个影子的举止言行惟妙惟肖,同真的悉多完全一样。罗波那让摩里遮化身为一只金鹿,在罗摩住处外边来回走动。以此调虎离山之计,引走了罗摩;罗波那自己却掠走了悉多——实际上是悉多的影子。悉多在楞伽国里,坚贞不屈,无论罗波那怎样软硬兼施,悉多誓死拒绝。罗波那将悉多囚在无忧树林。
这一篇,写得简明扼要,同《罗摩衍那》的情节相比,做了大量的压缩。同时罗波那抢走的是悉多的影子而不是真身。这些,都是杜勒西达斯的创造。
第四篇《猴国篇》,有188首诗,共696行,写的是罗摩和罗什曼寻找悉多来到里须穆格山。猴王妙项派自己的大臣哈奴曼去迎接罗摩兄弟。妙项向罗摩述说了自己遭受哥哥波里迫害的冤屈:恶魔的儿子前来无理取闹,被哥哥追进山洞,“入洞前,波里对我说:‘你在洞外等候半个月,/如果我不回来,就说明我的生命已经完结’”;“我在洞外等了足有一个月之久,/最后,见到鲜血从洞口往外直流”;“我以为哥哥波里已被恶魔马雅维杀死,/为了阻止恶魔出来,用石头把洞口堵死”;“因国中无主,我在大臣的拥戴下登基为王,/波里打死了恶魔,回来见此情形,火冒三丈”;“他打我,霸占我的妻子,把我的财产抢光,/我由于害怕他,在这森林之中到处游荡”;“虽然有仙人诅咒,他不敢来到这里,/但我却提心吊胆,怕他对我突然袭击”。罗摩支持妙项,用暗箭射死波里,使妙项重新登上王位;并且让妙项帮助自己寻找悉多。雨季过后,在罗摩的催促下决定派出猴子四处打听悉多的下落。罗摩把自己的戒指做为信物交给哈奴曼,要他以此为证明,去见悉多。来到大海边沿,哈奴曼准备渡过大海。
同《罗摩衍那》相比,这一篇把妙项写成是受害者,罗摩用暗箭射死波里,理由是充足的。这也反映了诗人的创造性。
第五篇《美妙篇》,有327首诗,共1214行。这一篇描写哈奴曼战胜了诸神派出的母蛇苏罗莎,又打死了海里的女罗刹,进入楞伽城,找到了罗波那的弟弟维毗申。维毗申是信奉罗摩的,向哈奴曼介绍了悉多的情况,并且告诉他用什么方法能见到悉多。“哈奴曼见悉多痛苦万分,真是度日如年,/于是把罗摩的戒指悄悄地扔在她面前”;“她以为无忧树掉下了火神,把它拿在手上,/原来是刻有罗摩名字的戒指,闪闪发光”;“她认出这的确是罗摩的信物,一点不假,/知道这不是幻觉,是丈夫派人前来救她”。哈奴曼转达了罗摩将救她的打算。后来,哈奴曼大闹无忧树园,火烧楞伽城。返回报告罗摩,猴军出发,准备攻打罗波那的楞伽城。在这一篇里,也写了罗波那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其弟维毗申建议他赶快送还悉多,罗波那不听忠告,维毗申投奔罗摩……这些情节,都写得概括、精练。
第六篇《岛国篇》,有722首诗,共2818行。叙述罗摩靠神力架桥:“尼勒和纳勒用石头树木架起一座桥梁,/这奇异的桥梁轻轻地漂浮在大海之上”;“本来,石头掉进水中,很快就会沉入水底,/而现在这些石头却轻轻地水面浮起”;“是由于罗摩的神力,石头才不会沉入水中,/不敬奉这位天神,还有什么天神可以敬奉?”渡海的猴军,与罗波那交锋,经过七天的激战之后,杀死罗波那,立其弟维毗申为楞伽王。
罗摩派哈奴曼接回悉多。“罗摩为了能够见到隐入火中的真正悉多,说了一些刺耳的话,使在场的人十分难过”;“圣洁的悉多听了罗摩的话,抬起头来说道:‘啊!罗什曼,请你按照宗教仪式把火准备好!’”;“罗摩催促弟弟拿来许多干柴,将大火燃烧,/悉多面对着熊熊的烈火,毫无惧色地说道:“啊!火神,我用自己的心、声、行爱着罗库之王,/我从未有二心,这一切您知道得一清二楚”;“您了解一切人的心,决不会让人蒙受冤枉,/因此,请您让这大火变得如檀香一样清凉!”“她心中想着罗摩,口中念着:胜利归于罗摩!’安然地走进了犹如旃檀一样清凉的烈火”;“她的影子和世人加在她名声上的污垢,/都一齐在这熊熊的烈火之中化为乌有”;“接着,火神出现,领着世界驰名的悉多,/恭恭敬敬地走上前去,把她送还罗摩”。
悉多和罗摩、罗什曼和哈奴曼等,乘飞车,返回阿逾陀城。
第七篇《尾声篇》,有853首诗,共2992行。这最后一篇描写的是罗摩乘飞车回到了阿逾陀城,登基为王,出现罗摩盛世。
这是一个理想的国家:国家富强、人民安乐、友爱平等、和睦相处。家家一夫一妻,人人聪明健康,个个虔诚信奉罗摩。悉多生了两个儿子,其他三个弟弟,也各有二子。
在这里,扬弃了《罗摩衍那》中罗摩的不近情理的怀疑、赶走怀孕的悉多、悉多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等情节,显示了杜勒西达斯的创造性。
【作品鉴赏】和《罗摩衍那》不同,《罗摩功行之湖》反映的是16世纪末叶印度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生活。在封建宫廷内部,贵族统治者之间的王位之争,是经常发生的;在杜勒西达斯所生活的莫卧儿王朝,篡夺王位的争斗,也相当激烈。长诗中描写:猴王国的哥哥波里霸占弟弟妙项的妻子、篡夺王位;罗波那目空一切,欺压百姓,霸占城市,掠人妻女,无恶不做……正是莫卧儿王朝帝王贵族骄奢淫逸生活的真实写照。杜勒西达斯在长诗中将自己所处的时代,称之为争斗时期:“争斗时期的人,行为如乌鸦,丑陋不堪,/但是,他们的外表却像天鹅,道貌岸然”,他们离开《吠陀》之道,“在邪路上行走,/既是欺骗的化身,又是罪恶的渊薮”;“有些人自命为罗摩的忠实信徒,/其实是黄金、愤怒和爱神的奴仆”。诗人认为:那是一个帝王凶残、恶人猖狂、好人受罪的时代;唯有罗摩这样的形象,才能消除社会的罪恶,使人们幸福、国家富强。
杜勒西达斯塑造的罗摩,是用奇特的幻想和真实的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来的半人半神式的形象;他既是驱恶除暴的英雄、仁慈贤明的君主,又是济民救世的大神、国泰民安的主宰。
诗人笔下的罗摩,道德高尚,对王位毫无贪心;在王位问题上表现出一系列美德:愉快地甘心外出流浪,坚决把王位让给二弟婆罗多,父王死后,在森林中坚守信义,决不返回登基为王,表现了王子应有的理想品德。这就避免了夺权夺势的战争,给国家带来了安定,使百姓得到了幸福。同时,在遭受掠夺和迫害时,他又能挺身而起,敢于斗争、伸张正义、除妖降魔,体现了不畏强暴、反对掠夺的政治理想。射死波里,消灭罗波那,都是这种品德的表现。在返回阿逾陀城登基之后,又能爱护人民,重视信仰,解除痛苦,为民造福,出现了太平盛世:“罗摩登基后,解除了三界的一切痛苦,/由于他的神威,仇恨与嫌隙全部消除”;“人们都按照自己的种姓和阶级生活,/一切事情无不依照圣洁的经典《吠陀》”;“他们没有忧伤,生活得十分幸福,/没有恐惧,也不会因疾病而痛苦”;“在这罗摩盛世,人们都遵守《吠陀》的规矩,/互相敬爱,没有身体、心灵和物质的痛苦”;“到处都可以看到宗教的四种品行,/在睡梦中也不会遇到罪恶的事情”;“男男女女都虔诚地信奉罗摩,/无论何人都有权利得到解脱”;“既没有短命夭折,也没有悲伤,/人们的身体都非常漂亮健康”;“他们不会因贫困而心中焦急,/傻瓜和丑陋之人也都从此绝迹”;“所有的人都虔信宗教,没有人妄自尊大,/男女老少都品德高尚,见不到奸诈狡猾”;“人人都尊重美德,有渊博的学问,/知恩必报找不到忘恩负义之人”。在这里,也反映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宗教改革的愿望。当然,诗人也神化了罗摩,使他充满了神性,这正是诗人宗教思想在形象塑造上的反映。
在爱情婚姻的理想上,杜勒西达斯着重描写了罗摩和悉多的真挚爱情。在选婿大典之前,两人一见钟情;在婚后,也是情笃意真,相亲相爱,悉多被劫之后,一直拒绝罗波那的纠缠,对罗摩忠贞不渝,誓死反抗魔王;罗摩时刻想念悉多,触景伤情,不惜牺牲自己,坚决要救出妻子。特别是在结尾处,作了不同于《罗摩衍那》的处理,即罗摩始终没有怀疑悉多,更没有赶走悉多;杜勒西达斯着重渲染了互相敬爱、白头偕老的伉俪深情。从而展示了双方互爱、从一而终的一夫一妻的爱情婚姻理想。当然,有时也可以看到诗人关于男尊女卑、夫权至上的说教。
总之,罗摩这一形象,无论从政治理想还是从爱情理想上看,都是一个楷模;既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又是一个理想的丈夫。他是诗人封建主义道德和宗教改革思想的最高体现。
当然,《罗摩功行之湖》,在今天看来,也并不是没有不足之处的,其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诗人竭力宣扬了种姓制度的神圣和婆罗门的高尚。杜勒西达斯认为:婆罗门是人人应该膜拜的人间之神,他会消除人们的无知,是值得美妙词句赞颂的圣贤,是十全十美的完人……因而,宣扬人们要老老实实地服侍婆罗门,要人们当婆罗门的奴仆,甚至说世界上最神圣的事就是膜拜婆罗门。这正是诗人种姓歧视、种姓偏见的反映!这对后代产生了不良的消极影响。
在《罗摩功行之湖》中,《罗摩衍那》原有的宿命论思想和虚无主义观点,又得到了发展。这是和杜勒西达斯宣扬宗教思想有密切关系的。诗人认为:社会现实是空幻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摆脱不了神意的安排,人在神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另外,还有歧视妇女的观点,宣扬丈夫就是妇女的天神,要以丈夫为中心。这些,显然是糟粕。
《罗摩功行之湖》正如译者所说:“采用了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本书是用北印度东部的语言写成的,十分通俗,一般老百姓都能听懂……长诗从头至尾都是格律诗。通过四组对话,层层转述,边讲哲理,边讲故事,词藻华丽,语句铿锵,用优美动人的诗句把人带入作者的理想境界。这也是本书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一篇:元文琪《缅怀扎里尔》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下一篇:钟志清《罗摩衍那》东方文学名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