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伊宏
【作家简介】伊赫桑·阿卜杜勒—库杜斯(1919—1990)埃及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开罗一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为路桥工程师,酷爱文艺,能写诗编剧,擅长表演;其母是舞台红星,颇有影响的《鲁兹·尤素福》杂志的创办者。父母后来虽然离异,但在培养他的文学艺术兴趣和爱好上,都起过重要作用。
1938年他入开罗大学学习法律,1942年毕业后当过律师,记者。整个青年时代,他一方面博览群书,积极从民族和世界文化宝库中吸收营养;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反对英国占领者及其代理人的爱国斗争。在新闻报道中,提高了对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水平。
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开始于40年代。最初以短篇创作为主,连续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制造爱情的人》(1948)、《出卖爱情的人》(1949)、《有色眼镜》(1952)等,作品的主题集中于对社会腐败和道德堕落的大胆揭露和辛辣讽刺。
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以中、长篇小说创作为主的阶段,相继推出《我是自由人》(1954)、《绝路》(1955)、《我家有个男子汉》(即《难中英杰》,1957),《心中事》(即《罪恶的心》,1958)等,题材范围扩大,涉及爱情与自由、埃及革命青年的斗争、社会变动引起的种种困惑和矛盾等,题材新颖,语言活泼流畅,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人的欢迎。
六七十年代的小说创作现实政治色彩较浓,《一切都无所谓》(1963)描写为了个人利益而准备接受任何“主义”的政治投机者;《子弹仍在我袋中》(1975)、《直到烟消雾散》(1977),描写1973年斋月战争战士雪耻和分析1967年“6·5”战争失败的民族内部原因;《勿将我单独抛下》(1979)正面揭示埃及社会特殊群体犹太人的历史变迁和艰难处境。80年代的作品,如《求你保佑自己》(1981)、《亲爱的,我们都是贼》(1982)、《云雾上的生活》(1984)等,则以象征和荒诞的笔法,引导读者对社会矛盾作深层次的思考。
他一生共写出600多篇作品,出版了近40部小说或小说集,是埃及当代最丰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有很多已被搬上荧屏和银幕,不少作品被译为世界多种文字。我国已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罪恶的心》、《难中英杰》和中篇小说《亲爱的,我们都是贼》,以及短篇小说《职业的荣誉》等。
伊赫桑·阿卜杜勒—库杜斯生前担任过《金字塔报》的董事长,后为该报的专职作家。他还是埃及文学艺术最高理事会、作家协会、新闻工作者协会的理事,著名埃及小说俱乐部的成员,曾获国家文学艺术勋章。
《难中英杰》,仲跻昆、刘光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内容提要】故事发生在1952年埃及革命前的某年斋月。
爱国青年易卜拉欣·哈姆迪和他的战友们制定出第9次行动计划。这次他们要执行人民对一个卖国贼的判决。他第一枪就命中了目标。英国人的走狗阿卜杜·赖希姆帕夏被杀的消息轰动了整个埃及。易卜拉欣成了追捕对象。
他被捕了。他不想生命就此被葬送。他有满腔热血,还要为祖国干一番事业。他装病转入阿尼宫医院,并巧计逃脱,直奔法学院四年级时的同学穆哈伊的家中,寻求暂时的庇护。他想,穆哈伊是个离群索居、远离政治的学生,警察绝不会怀疑一个在逃犯会到这样一个学生家藏身。
易卜拉欣的到来使穆哈伊一家受到极大震动。穆哈辛的父亲不赞成冒险和暴力行为,但想到这位爱国青年面临的危险,还是勉为其难地答应了暂避数日的请求。这个家庭的平静安宁被突然打破了,每个人都经受着沉重的压力。当广播里传出内政部长和军事长官严厉的通缉令时,易卜拉欣感到不应让这个家庭为自己无辜受罪,恨不得第二天就离开。
翌日,穆哈伊的堂兄阿卜杜勒—哈米德突然敲响家门。全家知道此人不善,让易卜拉欣藏到阁楼上。当不速之客离去又折返时,易卜拉欣被撞见。全家茫然不知所措,陷于一片沉寂。易卜拉欣感觉这沉默中蕴含着让他马上离开的要求。但返身细想,发现对这个家庭唯一的保障就是同他们在一起。因为不管阿卜杜勒—哈米德多么卑鄙,也不至于带警察到他叔叔家来抓人。特别是他一直想娶叔叔的大女儿沙米娅,更不会在她面前显得这么下流。易卜拉欣推断,此人既然见利忘义又自作聪明,那很可能采取盯梢跟踪的办法,向当局邀功请赏。只要不出此家门,便不会有立即被捕的危险。
穆哈伊的小妹妹娜娃勒,自易卜拉欣来到她家后就处在一种不同寻常的激动中。她尊敬这位敢于杀死英国走狗的青年,视他为英雄,同时又为他的不幸遭遇抱不平。她情不自禁地去接近他,安慰他,照顾他。她常常用温柔的目光望着他,使他既惶惑不安,又感到格外亲切。
不怀好意的阿卜杜勒—哈米德开始进攻了。他抓住藏匿逃犯这一把柄,向叔叔提出当初曾被拒绝的要求。沙米娅与这位堂兄少年时代虽然有过比较密切的来往和感情,但这个人后来不求上进,留级三年后混迹社会,走上邪路,令她厌恶。父亲在威胁面前只能屈服,他为了保住全家而不能不牺牲女儿的幸福了。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将要沉没的船的船长,不得不把一部分船上载的物品扔进海里,以挽救其余的部分。不过他将只是口头上表示同意这门婚事,到头来他还将取消这一允诺。沙米娅不相信父亲竟会答应那个二流子的要求,大哭大闹。父亲恳求道:“我的担子太重了,实在压得太重了。你们帮帮忙吧!”他还要求家人不要把此事告诉易卜拉欣,以免他承受更大的压力。
阿卜杜勒—哈米德以为自己阴谋得逞,兴高采烈,再次登门拜访。他一方面利用机会向沙米娅表达爱慕之情,一方面随时密切地监视易卜拉欣。易卜拉欣为稳住对方,面对面与对方周旋,放风说两周后才会转移到别处。阿卜杜勒—哈米德以为一石二鸟,成功在握,踌躇满志,待机而动。
不问政治的穆哈伊在易卜拉欣的激励下,居然冒险去接地下关系。同志被捕,关系未能接上。妹妹娜娃勒被选中去找另一个同志,她紧张又自豪,两次悄悄出门,顺利完成了任务。易卜拉欣为即将离开而激动不已。娜娃勒恋恋不舍,内心很痛苦。他想把她拥入怀抱,但举起手又放了下来。生命的活力第一次在他们身上喧腾,爱情滋润着他们的心田。易卜拉欣和娜娃勒定下了生平第一次爱情的约会——如果可能,他每周一、三上午11点将在阿卜杜勒—蒙伊姆广场与她相见。
易卜拉欣穿起娜娃勒偷偷带回和亲手缝好的官服,准备出发了。穆哈伊把爸爸送的五镑钱和妈妈送的一本《古兰经》递到朋友的手中。在经过整整四天之后,易卜拉欣终于离开了这个冒着危险给他关怀与保护的家庭。只是在易卡拉欣走后,这个家庭才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曾面临着多么大的危险。父亲难以抑制自己的自豪感,事实证明,他的爱国心确实不比别人差。他开心地笑了。母亲不再担惊受怕了。穆哈伊睡不着,想象着同学们得知他的英雄事迹后,会怎样向他欢呼,致敬。娜娃勒含泪沉浸在梦幻中,眼前是她与易卜拉欣广场会面的幸福情景。沙米娅则想象着阿卜杜勒—哈米德得到消息后的狼狈相,他会善罢甘休吗?
阿卜杜勒—哈米德真的气疯了,他意识到自己受骗失策后,立即冲出去给警署打电话。沙米娅追到警署,宣称自己是阿卜杜勒—哈米德的未婚妻,以此换得他保守她一家的秘密。狡猾的当局利用一点线索逮捕了穆哈伊,严刑拷问,几乎将其迫害致死。易卜拉欣被追捕失去耐性,决定搞大规模行动。在袭击英国兵营,逃出重围时,死在他不想杀死的一个埃及警察枪下。
几年后,沙米娅嫁给了改邪归正的阿卜杜勒—哈米德。娜娃勒在姐姐之前与一位她本不特别喜爱的青年医生结了婚,但她仍生活在对易卜拉欣爱情的回忆中。穆哈伊无穷无尽地读书,决心以此加深对祖国和人民的了解。父亲不再漠然旁观,总是同人们站在一起反对政府。一天,当革命来到时,穆哈伊与千百万人融为一体了。
【作品鉴赏】《难中英杰》(原书名《我家有个男子汉》)是伊赫桑·阿卜杜勒—库杜斯50年代写出的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当时造成巨大影响的作品之一。阿拉伯文学评论界对此书评价甚高,有的称该书“几乎是埃及唯一的一部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爱国英雄形象并写出其成长过程的长篇小说”,有的则将此书誉为是埃及反映民族爱国斗争的三部代表杰作之一。(见中译本后记)
1952年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推翻了法鲁克王朝。不久废除了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打败了英、法、以三国的军事进攻,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难中英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出的,完成于1956年,正式发表于1957年。这部小说并没有正面表现1952年的“7·23”革命,而是巧妙地选取了革命前一位爱国青年越狱后几天内的经历为主要题材,从一个侧面反映这场革命的必然性和群众性。这种题材和这种写法,在当代阿拉伯文学中都是新颖的。在这个意义上说,《难中英杰》是开埃及和阿拉伯当代革命小说先河的一部代表作。在现代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重读这部以现实主义为主的革命题材的作品,首先应把握它的时代性,看到它在当时文学运动中独树一帜的地位。
小说的重点是前半部,即主人公易卜拉欣越狱后四天内在穆哈伊家中的一系列经历和体验。从艺术上看,小说的前半部是非常成功的,而后半部分似乎显得庸赘,前后不成比例。依笔者拙见,后半部分甚至可以略去,那样小说会显得更为集中,精练。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自发的青年革命者易卜拉欣,他出于对祖国人民的责任感,和对卖国贼的义愤,处决了英国人的代理人阿卜杜—拉希姆帕夏。他成了尽人皆知的英雄,但也因此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他越狱成功后,来到过去关系并不密切的老同学穆哈伊家寻求暂时庇护。穆哈伊一家远离政治,对青年革命者的行动并不理解,这正构成了小说情节的突然性和人物关系的复杂性。作者精心描写了主人公来到这个彼此陌生的家庭后,家庭每个成员的心理和感情变化,揭示了这个中产阶级家庭受到的巨大冲击。在刻画这些人物和表现这一过程时,作者发挥了很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将故事构筑得有条不紊,既显示出整个事件的立体感,又显示出每个人物的立体感。开始出场时还模糊不清的人物,经过短短几个场景和几组对话,便显得形象鲜明、清晰可辨了。例如,老成持重、里热外冷的父亲,聪明活泼、纯情可爱的少女娜娃勒,作者似乎没有刻意描绘,却能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刻画人物的种种艺术技巧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描绘,而面部表情描绘中最重要的部位是眼睛。作者牢牢地掌握了这一原则,对所有人物的目光都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恋恋不舍的目光,责备的目光,安慰的目光,怜悯、恐惧、憎恶、乞求的目光,因人因时而异,各具特色。作者深谙“画龙点睛”的艺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他让读者透过一扇扇心灵之窗,窥见了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在一般小说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只有形体动作而无面部表情的人物,一些眉目不清的人物,他们给读者留下印象的深刻程度就差多了。
小说的对话都比较简短,极少有利用对话发表长篇大论的角色。这比较符合生活逻辑和人物本身的要求。借主人公之口,说作者想说的话,是阿拉伯小说中常见的缺点,《难中英杰》的主体故事克服了这一倾向,主人公所说的都是他自身应该说或可能说的话。如此,对话确实起到了凸现人物、充实形象的作用。
上一篇:元文琪《阿维斯塔》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下一篇:梁工《雅歌》东方文学名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