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迷惘的一代”*文学重要小说家、剧作家埃里希·马利亚·雷马克*的长篇小说。1929年出版。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口吻,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某班8名士兵在战壕里紧张危险的生活。他们经受了精神的和肉体的不幸与痛苦。1918年10月的一天,主人公保罗战死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很多士兵先后阵亡。小说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和恐怖,控诉了这次世界大战毁灭了年轻的一代人,表现出年轻一代厌战、反战与迷惘的思想。作者在小说题辞中写道:“本书既不是控诉书也不是忏悔书,而仅仅试图讲一讲被战争毁灭了的一代人,他们成了战争的牺牲品,即使是那些幸免于枪弹而活下来的人也是如此。”但作者并没有揭示出这次帝国主义战争爆发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因而也还是没有能够真正地指出消灭帝国主义战争的途径。
小说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作者自己曾说:“我写的完全都是真实的,我不想给许多人看。我的目的只是想给自己看清自己的经验,辞句写得很简单,态度很直率,如同与自己的朋友谈话一般。我不夸耀,想让那些可怕的事实自己跳出来呈现给读者”。雷马克以亲身经历,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这场战争的激烈程度和残酷性,如士兵肉搏、炮弹轰炸、毒气杀人等等,充分反映出这一代青年人肉体的死亡和精神的毁灭,具有一种强烈的生活真实感。这里,主人公几乎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作者对战争的描写是照像式的自然主义,有时也用夸张手法,用残酷战斗与日常生活巧妙结合的对比手法,突出对战争的恐怖心理。作品中还穿插了大量的议论和感叹。小说笔调深沉,叙述简洁凝炼、生动自然。
小说出版后,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它成为一部宣传反战与和平运动的作品,曾被举荐为诺贝尔文学奖金的候选作品。畅销竟达800多万册,被译成29种文字。我国在30年代曾有几种译本。
上一篇:《西尔威》作品分析
下一篇:《诗的原理》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