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迷惘的一代”*文学代表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村。父亲喜欢钓鱼和打猎,母亲爱好音乐和绘画。这对海明威有很大的影响。中学毕业后到堪萨斯市《星报》做见习记者。1918年5月加入志愿救护队赴意大利前线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7月负伤。1919年1月回到家乡,从事写作。次年离家,在《合作福利》做了一年编辑,后去多伦多任《星报》特写记者,再为驻欧记者。在巴黎,海明威结识了舍伍德·安德森、庞德*和斯泰因,得到斯泰因热情鼓励和巨大帮助,又认识了聚在斯泰因周围的菲茨杰拉尔德*、帕索斯*等“迷惘的一代”作家。1922年起,海明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次年开始出版短篇集,1926年开始出版长篇小说。1928年回国。1933年底到非洲打猎。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发表反法西斯主义观点的演说并多次以北美报业联盟记者身分赴西班牙,并出席第二次美国作家大会。西班牙内战结束后,迁居古巴哈瓦那郊区的瞭望农场,从事创作。1941年春到中国采访,撰写抗日战争的报道。1942年海明威驾驶经过改装的“皮拉尔号”游艇在海上搜索古巴近海德军而受表彰。1944年6月,海明威随美军在诺曼登陆,随即参加法国游击队,一直打到巴黎,获得奖章。1946年携妻回到瞭望农场。1953年《老人与海》获普利策奖。翌年又因“他精通叙事艺术——这一点在《老人与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还由于他对当代文体风格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而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古巴革命后,他迁回美国。因多种疾患无法医治于1961年7月2日晨用猎枪自杀。
20年代,海明威接连出版《在我们的时代里》*(1925)、《太阳照样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等重要著作,表现孤独的个人或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主题。孤独的个人的主题几乎一直贯穿到他晚年的创作。此外还有长篇《春潮》(1926),短篇集《没有女人的男人》(1927)等。30年代前期仍有“孤独的个人”倾向。此期作品主要有《死在午后》(1932)、《胜者无所得》、《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的雪》等。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以反法西斯主义为主,《丧钟为谁而鸣》(1940)为代表,歌颂反法西斯战士英勇献身的精神;有剧本《第五纵队》(1939)、小说《岛屿与激流》(1970),后者经海明威妻子玛丽整理发表,改名《激流中的岛屿》。50年代,海明威发表了最重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描写渔夫桑提亚哥与鲨鱼斗争所表现出来的坚毅不拔的顽强精神。这里,鲨鱼象征着厄运,桑提亚哥象征着勇敢和坚毅。小说以高超的造诣,成为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坚石。
海明威在创作中表现的是“孤独的个人”,反映了强烈的迷惘和失望的情绪。《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参加过欧洲战争的青年的流落生活。主人公杰克·巴恩斯的表现就是迷惘和绝望。《永别了,武器》反映战争对人类幸福生活的破坏,主人公亨利理想破灭,都表现出美国社会时代病症:青年一代的迷惘和失望。小说还洋溢着十分强烈的反战情绪。
在40年创作中,海明威对美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形成了自己凝炼含蓄的“冰山”式的艺术风格。在文学语言方面,他进行了一次彻底革命。他提炼美国语言,以口语创作,用字平凡,大量使用短句子,坚决地“剥下了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欧美作家几乎全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海明威提倡文学的真实性,对战争以及其他方面社会现实的描写始终如一地坚持这一原则。海明威广泛地汲取各种适合于自己的创作手法和技巧。他对马克·吐温的文学优良传统的继承,结合着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形成独自的特色。他的描写几近白描,真实地再现日常生活的细节。又把意识流手法纳入自己的创作,挖掘潜意识,进行心理分析,揭示内心世界。海明威无愧于现代文坛的一代宗师。他的“冰山”式风格,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而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则被含蓄凝炼所掩饰,需要读者揣摩体会。
上一篇:海明威式英雄作品分析
下一篇:深层意象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