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新小说派*代表人物。生于法国布勒斯特,就学于巴黎国立农学院。1945年毕业后在全国统计院工作,直至1948年。1949年开始从事生物学研究。1950年至1951年,他在殖民地果品和柑桔学院担任农艺师。其间先后到过摩洛哥、几内亚、瓜达罗普、马提尼克等地进行热带水果研究。1951年,罗布一格里耶在非洲得场病,致使他改变了生活道路。在回国的船上,构思、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新小说”《橡皮》(1953),这是作者全面与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小说对抗的第一部试验性作品,紧接便构思、创作出他第二部小说佳品《窥视者》(1955)。该小说当年即获“评论家”奖。这两部小说既是作者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此后,又相继出版了《嫉妒》(1957)、《在迷宫中》(1959)、《快镜头》(1962)、《约会的房子》(1965)、《纽约革命的计划》(1970)、《美貌的女俘虏》(1975)等新小说作品。逐渐地,罗布-格里耶认为电影艺术比小说更适宜于客观地记录世界,以描绘现代人变幻不定的心理状态,表现时间的跳动及现实、想象、幻觉、梦境的交错,在60年代又从事电影创作,写出电影剧本《去年在玛丽亚温泉》(1961),此片与法国新浪潮电影著名导演阿兰·雷斯尼合拍,获得当年威尼斯电影节大奖。他编导的《不朽的女人》(1963)也获得了德路克电影奖。
罗布-格里耶也以他的理论为“新小说派”做出巨大贡献。主要的著作是1956年发表的论文《未来小说的道路》和1958年出版的论文集《自然·人道主义·悲剧》,这些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宣言。他还充分利用演讲、做报告等机会阐述新小说的创作理论。他认为,“客观世界既没有意义,也不荒谬,它存在着,如此而已。”人生活在物质世界包围之中,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作者的任务就是用一种“没有人格化的”、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冷静、细致、忠实地描绘物质世界的形象,从事物的变化中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这对于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小说理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在罗布-格里耶看来,小说创作就是要探索,以创造“新”。他1984年在北京外语学院和北京大学做报告时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总是新的。法国小说史实际上就是小说样式不断更新的历史。福楼拜又是一位新小说家,而卡夫卡比之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一位新小说家了。”“新小说始于50年代。以后,新小说家就没有停止过在这种形式下的新探索。在60年代,70年代,直到现在,他们都在革新创作。”使“小说样式持续向前发展”。
罗布-格里耶的小说在创作方法上几乎没有一部是完全相同的,每一部都是新的探索和突破,充分地表现出新小说派的艺术特色。小说内容往往借助于通俗小说或侦探小说的故事,但却又不揭示其整体的详尽过程。小说的物象描写极为突出,通过主人公,向读者提供了一串串的、没有什么逻辑顺序的、常呈静态的“图象”,且有很大的真实性。作家从物理学、几何学乃至解剖学的角度把一件件事、物的数量、长度、形体、方位、性能、颜色、气味这些可见、可感的一切,完全、准、详地落诸笔端,甚至完全可以经得起科学上的和技术上的检验。从细节而言,已远远超过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情节上,作家往往通过场面交替给读者带来的暗示与物象和场面反复描写过程中巧妙写进新内容,呈现出螺旋式的缓慢向前推进的特征。行文上,作家一次次地穿插进其他的事、物,使情节缺少连贯性,线索屡屡中断,呈现出很大的跳跃性,进而突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作品呈环形结构,读至结尾,思路又自然地回想到开头上来,造成一种循环往复的效果。作者的这些手法,往往使读者不由自主地置身于作者的创作中,对作品所提供的各种情况予以想象,去思索、去猜测。
上一篇:罗什福尔派作品分析
下一篇:罗思,菲利普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