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法国著名小说家,新小说派重要作家,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生于前法属殖民地马达加斯加的塔那那利佛。父亲是殖民地一名军官,在一次大战初阵亡。母亲带他返回故乡佩皮尼昂。西蒙在那儿念小学,后到巴黎念中学。毕业后到英国的牛津、剑桥学习,又拜师立体派画师安德烈·洛特学画,后曾漫游法国、俄国、希腊、意大利。1936年他目睹了西班牙内战。1939年二次大战爆发时在骑兵团服役。1940年5月在比利时马斯河地区作战时被俘,不久即从战俘营中逃出,回国参加抵抗运动。战后在家乡经营葡萄种植园,直至60年代初。1945年开始创作小说,1960年发表《佛兰德公路》成名后,迁居巴黎。1961年获“快报”奖。1967年获梅迪西斯奖。1973年他获得东安格利亚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85年以“与时代紧密结合的诗人与画家的想象力”获诺贝尔文学奖。
西蒙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大约是在50年代中期以前,作者在小说的形式上做了一些探索,但新小说派特征并不是十分显著。作品有:《作弊者》(1945)、《钢丝绳》(1947)、《格利佛》(1952)、《春天的加冕》(1954)。第二个阶段是从50年代中期开始,作品有:《风》(1957)、《草》*(1958)、《佛兰德公路》(1960)、《豪华旅馆》(1962)。第三个阶段是从60年代中期开始,作品有:《历史》(1967)、《法萨卢斯战役》(1969)、《双目失明的俄利翁》(1970)、《导体》(1971)、《三折画》(1973)、《经一事长一智》(1975)、《农事诗》(1981)、《蓓蕾妮丝的秀发》(1984)、《信息补足》(创作中)。共17部小说。
西蒙把绘画艺术运用于他的小说创作之中,使文学与绘画艺术产生共时性和多面性,历史、现实、回忆、梦境、想象、幻觉同时展现,使得他的小说色彩浓郁、层次繁多、变化繁复。他的小说关于物的描写极为显著,似给读者开份物的清单一般,使人退居次要位置,完全变成为物的点缀或陪衬,毫无性格特征。他的小说重现象不重情节,时间、空间、人物、事件,都不连贯,用语亦闪烁其词,隐隐约约,颇似印象派的画,朦朦胧胧,往往可使人有多种理解。作者喜用冗长句子,每每一句话就能占一两页纸。有时还不用标点符号,很多形容词或分词堆砌在一起,不顾词法和句法规则,语言支离破碎,不易卒读。
上一篇:西蒙斯,阿瑟作品分析
下一篇:视觉派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