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法国诗人、小说家、文艺评论家、超现实主义*作家之一。生于巴黎,原姓安德里欧,父不详,由母亲抚养成人。1914年,他在瓦尔-德-格拉斯学医,第一次世界大战应征入伍当医助。1918年从前线回巴黎,开始文学生涯,并结识了布勒东*和苏波*,三人合写了自称“超现实主义的催生婆”的第一部超现实主义*小说《磁场》。1919年参加达达*运动,三人创办了《文学杂志》。他参加超现实主义流派,后成为超现实主义主将之一。他较早的诗集《欢乐之火》*(1920)、《永恒的运动》(1925)具有超现实主义倾向。此外还有小说《阿尼塞全貌》(1921)和《泰莱玛克的奇遇》(1922)。
1924年,阿拉贡等人于10月创立了“超现实主义研究室”,从理论和实践中广泛传播他们的文艺主张,创办了杂志《超现实主义革命》,同年发表论文《梦幻的浪潮》为超现实主义下了最初的定义。他发表的长篇小说《巴黎的乡人》*(1926)是超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1927年,他加入法国共产党,文学生涯从超现实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阶段。
阿拉贡曾两度留居苏联,结识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并与其女友埃尔莎·特里奥莱结婚。1930年11月,他代表超现实主义出席在苏联召开的第二届国际作家代表大会。回国后,他已信仰共产主义,批驳弗洛伊德*的唯心主义。发表歌颂布尔什维克的诗集《红色前线》(1930)、《乌拉尔万岁》(1931)。他写的《红色政权》一文,号召进行暗杀,受到政府指控,超现实主义者为其辩护,内部产生裂痕,1931年,他被开除出超现实主义团体,形成有名的“阿拉贡事件”*。此后,他进入《人道报》编辑部,从事频繁的社会活动。
1934年始,他发表以《现实世界》为总题的长篇系列小说。第一部《巴黎的钟声》(1933),歌颂作为新生力量的工人阶级,表现了较强的现实主义精神;第二部《高等住宅区》(1936),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头目,获得勒诺多文学奖;第三部是《驿车顶层的旅客》;第四部是《奥雷利安》(1942和1944)。1936-1939年,阿拉贡参加西班牙内战,站在共和战士一边。1937年和勃洛克共同主编《今晚》报并任社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服务于军医部队,获军功勋章。1940年参加抗纳粹德国斗争,写了一些抗敌爱国的诗歌集,以笔名发表了《断肠集》(1941)、《埃尔莎的眼睛》(1942)、《蜡人馆》(1943)和《法兰西的晓角》(1945)等,讴歌了法国人民对敌斗争的勇敢精神及对祖国的热爱。短篇小说集《法国人的屈辱与伟大》(1945),写的都是“抵抗运动”的感人情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拉贡曾任法国作家全国委员会主席。他主要写了以记述和歌颂烈士的英勇事迹的散文集《共产党人》(1946),长篇小说《共产党员们》(1949-1951,共六卷),后者是以《现实世界》为总题的系列长篇小说的结集,再现了法兰西民族历史上悲壮事件。他再任《法兰西文学报》社长,1954年当选法共中央委员。
1957年苏联政府授于他列宁和平奖金。发表长诗《眼睛与记忆》(1954),表现诗人相信未来、人生和人的观念。长诗《未完成的长篇小说》(1956)把二十世纪的重大事件和诗人生平交织在一起。长篇小说《受难周》(1958)直接写百日政变的当时现实,标志他后期创作新动向。还有评论集《我摊牌》(1959)。1963年,捷克布拉格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的称号。出版《阿拉贡和特里奥莱小说合集》(1964)及为加洛蒂论文写的序言《无边的现实主义》(1964),说明他渐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返回超现实主义轨迹。1965年莫斯科大学也授予以上称号。晚年发表《处决》(1965)。1967年当选龚古尔学院院士,不久辞去此职。此外有《白种女人或遗忘》(1967)、文学传记《我从未学会写作,又名开场白》(1969)。《昂利·玛谛斯》(1971)和《戏剧小说》(1974)。
1970年,艾尔莎·特丽奥莱去世。阿拉贡致力于出版他和妻子的全集。1977年,他把他俩的全部手稿赠给法国的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上一篇:阿拉贡事件作品分析
下一篇:阿斯图里亚斯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