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德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迷惘的一代”*著名作家。
雷马克的家族原是法国血统。全家信仰天主教。父亲是书籍装订工。雷马克生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曾在天主教教会学校读书,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1914年,怀着要为德意志的所谓“和平与正义”而战的决心,投笔从戎,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西线战场,同英、法联军作战达4年之久。其间,他负过伤。战争的残酷,使雷马克改变了他的思想观念,从原来的挽救世界和人类文明而战,变成了这次战争的否定者。战后,雷马克做过会计、教师、邮递员、墓碑经纪人、记者、编辑等。1932年迁居瑞士。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因他的作品宣传反战思想,遭到纳粹党查禁。1938年他被剥夺了德国公民权。1939年雷马克流亡到美国纽约,1947年入美国国籍。不久,雷马克定居于瑞士的龙科港。1970年9月25日,在瑞士逝世。
雷马克第一个时期文学创作是在二、三十年代。此期作品主要表达的是“述惘的一代”的主题,表现战中、战后青年一代厌战、反战的思教情绪。主要作品是作者第1部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1929)。这部长篇给作者带来巨大声誉,使他成为“迷惘的一代”文学重要作家。小说通过西线战场某班8名士兵在战壕里饱受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并先后阵亡故事,表达作者强烈的厌战、反战思想。强烈的反战宣传,使这部小说与法国巴比塞的《炮火》(1916)、德国雷恩的《战争》(1928)齐名。第2部小说《归来》(1931)是《西线无战事》的续篇,主要表现战后德国青年一代的精神崩溃。第二个时期雷马克在创作中试图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代替积极的斗争,鼓吹悲观主义和牺牲精神。表现流亡者不幸遭际的《流亡曲》(1941)和描写主人公外科医生雷维克杀死法西斯军官复仇的《凯旋门》(1946)是表现流亡者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生死存亡的时代》(1954)主要是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二次战末期,德军在苏联溃退,德军士兵格列贝尔回到家乡休,假可家乡已是瓦砾废墟,他感到极度痛苦和绝望。但是,与伊丽莎白的爱情使他俩萌发新的希望。后来格列贝尔返回前线。他打死一名法西斯分子,而他自己却又被苏联游击队打死。此期作品还有《黑色的方尖碑》(1956)、《里斯本之夜》(1962)、《天堂里的阴影》(1971)等。另外,雷马克还有剧本《最后一站》(1956)等。
雷马克的小说富于一种时代的艺术真实感,对战争的残酷性描写得细致入微,小说中常穿插一些感叹和评论;文笔简洁凝炼,描写事物相当准确、客观冷静。
上一篇:雷马克主义作品分析
下一篇:霍夫曼斯塔尔,胡戈·翁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