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德国剧作家、前期象征主义*运动在德国的代表,19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霍普特曼于1862年11月15日生于德国东部西里西亚的上萨尔茨布伦。入中学后不久,家庭经济崩溃,他只得到他叔父的田庄里当农民。因为贫穷和劳累,他得了肺病,一拖就是30余年。这一时期,他广泛接触了工人、守路人、渔夫、水手、厨师、清扫女工、饭店跑堂等底层人民。从青少年时起,他就同情这些受压迫、受奴役的人们。学习期间他受托尔斯泰、易卜生的影响,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887年他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狂欢节》。次年又发表《铁道守路人蒂尔》。1889年他发表第一部剧作《日出之前》。此剧是德国自然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品。霍普特曼以自然主义的风姿登上了德国剧坛,他自己也成了德国自然主义戏剧的首要人物。他还与自然主义文学团体“突破”有着较深的来往。这一时期的剧本还有《和平节》(1890)、《孤独的人们》(1891)。1892年霍普特曼写出以西里西亚工人起义为题材的剧作《织工》。《织工》的创作表明此时作者已摆脱了自然主义的影响而趋向现实主义。《织工》在德国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893年霍普特曼写剧作《獭皮》。《獭皮》被认为是与莱辛的《明娜·封·巴尔赫姆》和克莱斯特的《破瓮记》并称的德国现代三大喜剧之一。后来创作的《火灾》(1901)则是它的续篇。1893年创作的幻梦剧《汉奈蕾升天记》是作者由现实主义转向新浪漫主义*或象征主义*的标志。1897年的童话与传说剧《沉钟》*是他的“新浪漫主义”或象征主义的代表作。1912年,霍普特曼以“在戏剧领域里富有成果的、多彩而杰出的创作”被授予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一方面忧虑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另一方面又认识不清战争的性质,认为德国是在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1932年写剧本《日落之前》,表示了对法西斯主义的忧虑和不满。二次战时,他深居简出。虽然他痛恶战争,但他没有什么反战的言论和行动,反而听任法西斯党徒利用他的名字作歪曲的宣传。二次战后,他表示愿意接受约·罗·贝希尔的邀请,参加战后复兴德国的民主建设工作。在准备赴柏林前夕,于1946年6月6日去世。
霍普特曼的文艺观是在总体上的反自然主义。他在《雕像创作随想录》中说:“一切艺术的目的并不是绝对地模仿自然”,而是“把描写的对象上升为典型的崇高本质表达出来”。他的“新浪漫主义”是他的文艺观的核心。他在1906年写的剧本集初版序中说:“一个诗剧作家给自己提出的目标不是去反映现存世界的现实矛盾,……而是去反映他个人的戏剧创作冲动,他应该把它们展示在一个‘精神原则的特殊空间’里……”这种新浪漫主义理论,与象征主义实际是貌异而神随的。
他的剧本语言优美、色彩绚丽,有着沉郁的诗情画意,并且弥满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他的剧本还多用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俗语方言。
霍普特曼一生共创作42个剧本和多部长、短篇小说集、散文和诗歌等。除上面提到的外,他还有剧作《弗洛里昂·普耶》(1896)、《车夫汉塞尔》(1898)、《米夏埃·克拉默》(1900)、《可怜的亨利希》(1902)、《洛塞·柏恩特》(1903)、《彼巴在跳舞》(1906)、《大老鼠》(1911)、《冬天的叙事谣曲》(1917)、《多罗苔娅·安格鲁》(1926)、《马格努斯·加贝》(1942)、《阿特里德斯四部曲》(1941-1948)、《白救星》、《黑暗》;自传体小说《激情篇》(1926)、《我的青春冒险》(1937);游记《希腊之春》(1908)等。
上一篇:霍夫曼斯塔尔,胡戈·翁作品分析
下一篇:非人格化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