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法国著名诗人,前期象征主义*诗歌运动的“三杰”之一,象征派诗歌的一员主将。
诗人1844年3月30日生于法国东北部的麦茨城。当时,他的父亲在一个工兵团任上尉副营长,在麦城驻防。其父退役后,全家于1851年迁巴黎。1862年入巴黎法学院。此时魏尔兰开始荒疏学业,酗酒胡闹。1864年诗人在“鹰与太阳”联合保险公司工作。1865年开始在《艺术》杂志上发表诗作。后来在巴黎市政厅抄写文件。因工作比较清闲,时常出入巴黎塞纳河左岸拉丁区的文人聚集的咖啡馆,结识了巴那斯派的首脑人物勒贡特·德·利尔,并成了利尔的信徒。1866年,巴那斯派出诗集《现代巴那斯》,其中收他的诗6首。同年,诗人自费印行了自己第一本诗集《土星人诗集》。这部诗集表现巴黎人的灰色生活和浓重的忧郁与颓废的情调,说明他的诗风更接近波德莱尔*,具有象征派的气质。1868年8月,诗人在布鲁塞尔拜访雨果,雨果当场朗诵了他的《土星人诗集》中的部分诗句,使诗人深受感动与鼓舞。1869年与玛蒂尔德·莫泰订婚。1870年出版的诗集《美好的歌》便是献给他妻子的诗。雨果称赞这部诗集“是一枚炮弹里的花朵”。同年,参加国民自卫军,立志保卫新生的法兰西共和国。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时,魏尔兰参加了起义战斗,并担任公社新闻处主任。巴黎公社失败后,在外地隐居几个月后回巴黎,因涉嫌而被市政府解职。他的诗集《战败者》便是纪念巴黎公社和它的业绩的。同年约见诗人兰波*。后与妻子离异而与诗人兰波同居,脱离了巴那斯派而转向象征派。1874年发表代表作《无词的浪漫曲》。1873年2月因开枪打伤兰波,被比利时当局判两年监禁。他与兰波的同性恋终导致了一场乔治·桑-缪塞式的爱情悲剧。在狱中,他抛弃了“绿衣仙女”——苦艾酒,并信仰了天主教。出狱后,先后在几个小城教书。1884年,诗人发表《被诅咒的诗人》,这一论著全面评介了兰波、马拉梅*、柯比埃尔和诗人自己等6位诗人,极大地推动了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进一步高涨。1885年诗人回巴黎。1886年魏尔兰患关节积水症。此后十年他在病痛中度过。这期间,他曾组织过星期三象征派诗人的聚会,1894年继利尔之后他被选为新的“诗人之王”。1896年1月8日在巴黎病逝。
1882年出版的由九节四行诗构成的诗论《诗的艺术》中,诗人阐明了自己的诗歌主张。他认为诗应具有音乐性,即所谓“诸事皆可后,音乐最为先”;诗应具有明朗与朦胧相结合的风格特征,应是“面纱后面的眼睛、中午颤动的亮光、秋夜的繁星”;诗应拒绝理性主义,他曾声言“快捉住雄辩,绞断他的脖子”,他还呼吁诗韵要“通情近理”,不要将诗人束缚过死。《诗的艺术》实质是象征主义的文学宣言和创作纲领。
他的创作,是他艺术主张的不折不扣的实践。魏尔兰的诗表现了诗人在颓废与沦落中的挣扎与痛苦。他善于创造诗的音乐效果,如在《布鲁塞尔·木马》一诗中,他让tournez(旋转)一词均匀地出现八次,以增强声音的和谐感;他的诗,善于用声音的变化象征某种意象,如《土星人诗集》中的《秋夜》交替地使用鼻音,L和N的鼻音以及O的谐和音;实是传达一种秋日的萧瑟而悲凉的景象;他的诗很讲究若明若暗的风格特色。所有这些,都显示了象征主义文学的鲜明的艺术风格。除上述作品外,诗人还有诗集《游乐园》(1869)、《智慧集》(1881)、《爱情集》(1888)、《平行集》(1889)、《女人集》(1890)、《给她的歌》(1891)、《对伊人的礼赞》(1893)、《肉》(1896),诗与诗剧的杂集《今与昔》(1884)等。
上一篇:马雅可夫斯基,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作品分析
下一篇:魏尔哈仑,爱弥尔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