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健驮逻国塔林游记(节选)
玄奘
大窣堵波东面石陛南,镂作二窜堵波,一高三尺,一高五尺,规摹形状,如大窣堵波。又作两躯佛像,一高四尺,一高六尺,拟菩提树下加趺坐像。日光照烛,金色晃曜。阴影渐移,石文青绀。闻诸耆旧曰:数百年前,石基之隙有金色蚁,大者如指,小者如麦,同类相从,啮其石壁,文若雕镂。厕以金沙,作为此像,今犹现在。
大窣堵波石陛南面有画佛像,高一丈六尺。自胸已上,分现两身;从胸以下,合为一体。闻诸先志曰:初有贫士,傭力自济,得一金钱,愿造佛像。至窣堵波所,谓画工曰:“我今欲图如来妙相,有一金钱,酬功尚少,宿心忧负,迫于贫乏。”时彼画工鉴其至诚,无云价值,许为成功。复有一人事同前迹,持一金钱求画佛像。画工是时受二人钱,求妙丹青,共画一像,二人同日俱来礼敬,画工乃同指一像示彼二人,而谓之曰:“此是汝所作之佛像也。”二人相视,若有所怀。画工心知其疑也,谓二人曰:“何思虑之久乎?凡所受物,毫厘不亏。斯言不谬,像必神变。”言声未静,像现灵异,分身交影,光相照著。二人悦服,心信欢喜。
大窣堵波西南百余步,有白石佛像,高一丈八尺,北面而立,多有灵相,数放光明。时有人见像出夜行,旋绕大窣堵波。近有群贼欲入行盗,像出迎贼,贼党怖退,像归本处,住立如故。群盗因此改过自新,游行邑里,具告远近。
大窣堵波左右,小窣堵波鱼鳞百数。佛像庄严,务穷工思,殊香异音,时有闻听,灵仙圣贤,或见旋绕。此窣堵波者,如来悬记,七烧七立,佛法方尽。先贤记曰:“成坏已三。”初至此国,适遭火灾。当见营构,尚未成功。
本文节选自《大唐西域记》,是玄奘游览健驮逻国塔林时的实地景观记述。
健驮逻为梵语的音译,这个古老的王国位于库纳尔河和印度河之间的喀布尔河流域,包括旁遮普以北的白沙瓦和拉瓦尔品第地区。健驮逻是印度古代著名的大国,公元前四世纪末,希腊文化传入南亚,健驮逻受其影响。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遣僧人来健驮逻传播佛教,从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健驮逻式的佛教文化艺术。直到今天,尚为世界各国文化艺术史家们所珍视。
文章开头,从大窣堵波写起。 窣堵波是梵语佛塔的音译。在大佛塔东南有两座小佛塔,规模形状,如大窣堵波。玄奘对佛塔本身没有多作描写,而主要写佛塔附近的两尊佛像,既写了它的神情,也写了阳光照射下石刻佛像给游人的感觉。这种感觉还有时间上的分别:在“日光照烛”时,是“金色晃曜”;当“阴影渐移”时,游人才看清佛像所依附的石壁本相。为什么会出现“金色晃曜”的现象呢?接下来的一则金蚁啮石成佛像的传说,回答了读者的疑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映衬手法。
接下去,写大佛塔南面的释迦牟尼画像则又是一种手法。作者先介绍了佛画像的高度,像的特征,“自胸以上,分现两身;自胸以下,合为一体。”接着记述关于这幅画像的一则传闻,用对话体写出两贫人捐钱立像,画师如何巧妙构思,佛像如何灵变,笔法简洁而又具体形象。
至于大佛塔西南的白石佛像,作者在介绍其质料、高度、朝向等要素后,重笔写了佛像的神奇之处:数放光明,所以神奇者一;佛像夜绕大佛塔行走,所以神奇者二;像出迎贼,贼觉怖退,此其所以神奇者三。特别是以“群盗因此改过自新,游行邑里,具告远近”的具体行为更加凸现了佛像的神奇力量。
作者在浓墨重彩描绘了大佛塔之后,始把笔墨转向大佛塔左右的小佛塔。这些小佛塔虽然也“佛像庄严,务穷工思”,但“鱼鳞百数”,个性模糊,因而作者一笔带过。可谓惜墨如金。
最后,当作者总结这一组佛教建筑时才点明:这处著名的古迹,在作者游览时,正好第三次遭受火灾,“当见营构,尚未成功”。在佛教圣地,佛塔如林,要写出佛塔的特色,并非易事。玄奘由于使用了以点带面的手法,先集中精力写好大佛塔,然后将其它小佛塔一笔提过,景观的主体特点便十分突出,易于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而于同一大佛塔,作者又不断地变换手法,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写法予以烘染。这样一来,本来荒凉冷寂的宗教圣地就别具魅力了。
今天读玄奘这篇游记,欣赏他对健驮逻国塔林的描写,不仅对认识古代南亚史有帮助,而且对当代人写人文景观游记也不无借鉴意义。
上一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下一篇:蓝田《劳山巨峰白云洞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