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衒之:景明寺
杨衒之
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景明年中立,因以为名。在宣阳门外一里御道东。其寺东西南北,方五百步。前望嵩山、少室,却负帝城,青林垂影,绿水为文。形胜之地,爽垲独美。山悬堂观,光盛一千余间。复殿重房,交疏对霤,青台紫阁,浮道相通。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房檐之外,皆是山池。松竹兰芷,垂列阶墀,含风团露,流香吐馥。至正光年中,太后始造七层浮图一所,去地百仞。是以邢子才碑文云:“俯闻激电,旁属奔星”是也。妆饰华丽,侔于永宁。金盘宝铎,焕烂霞表。寺有三池。萑蒲菱藕,水物生焉。或黄甲紫鳞,出没于蘩藻;或青凫白雁,沉浮于绿水。碾硙舂簸,皆用水功。伽蓝之妙,最为称首。
时世好崇福,四月七日,京师诸像皆来此寺。尚书祠曹录像凡有一千余躯。至八日以次入宣阳门,向阊阖宫前受皇帝散花。于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旛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名僧德众,负锡为群;信徒法侣,持花成薮。车骑填咽,繁衍相倾。……
本篇选自《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编,是该书寺塔景物描绘最为生动、精彩的篇章之一。
北魏统治者崇尚佛老,大造寺塔,据《魏书·释老志》载,世宗宣武帝元恪时期,更是“上既崇之,下弥企尚。至延昌中(512—515),天下州郡僧尼寺积有一万三千七百三十一所,徒侣逾众。”洛阳作为北魏之都凡四十载(495—534),最盛时节佛寺亦多至一千三百六十余所,“于是昭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摸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洛阳伽蓝记序》)。本篇所记之景明寺,就是洛阳众多佛寺中独具特色的一处。
文章首先介绍了景明寺的建造者、名称的由来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读过《伽蓝记》的人或许会有这样的感觉:每写一寺,总是千篇一律地从介绍地理方位开始,从形式上看似乎显得呆板。但是,且不说如是写法乃是作此类记游览胜文章之所必须,给读者以“导游”之便,单就具体写法来看,各篇也不尽相同,还是各有所重的。即如本篇,在介绍景明寺的方位处所时,特别注意标明其前望嵩山、背负洛城的特点,强调“形胜”,以下种种描绘均与此有关。这与景林寺的“境胜”显然不同。接下去,文章从三个方面记述和描绘了景明寺的壮观景象。
一是写其依山傍池的形胜之美。这是总写。面山背城,青林绿水,明媚爽朗,这在洛阳寺林中实在是得天独厚,为他寺所莫及,是谓“独美”。千百间堂观悬山而立,殿房重重叠叠,窗接檐对,台阁纷华,游道通连,在此中生活简直是四季不辨、寒暑难分。此言建筑之盛,“形胜”之外,又添异彩。房外山池,却又是一番景象:松竹香草环阶,风送流香四溢……池建于山,已是一秀,复植松竹兰芷,更是锦上添花。此写山池秀丽,也是“独美”的又一特征。至于对七层浮图的描绘,因非景明之特出者,仅就塔势之高峻和妆饰之华丽,加以概述,用夸张和借比的手法一笔带过。说高崚,七层之塔,去地竟至“百仞”,显系夸张。称妆饰之华丽,只言可以和永宁寺并驾齐驱,相为媲美,这就足够了,因为永宁不仅有九层浮图,且华美至于光照云表、响出天外,作功之奇巧,“冠于当世”,乃是洛阳第一大寺。如果说前写之“山池”还仅限于池边岸阶、以“山光”为主,那么眼下描绘山寺中的“三池”,则又前进一步。它以“水色”显佳:菱荷萑藕,水草漫生,鱼沉水下,鸭雁浮游,以至舂谷扬糠也离不开水磨水碾。这真是水的世界,一切“皆用水功”。山池松竹照应“青林垂影”,三池水功接叙“绿水为文”,前呼后应,匠心所出。寺美如是,言称“妙首”,实不为过。
然而,景明寺之独特和可观者并不止于此,除形胜独美、伽蓝妙首之外,还有他寺所观不到的“佛会散花”壮观。
原来佛教徒以四月八日为佛祖释迦牟尼生日,例有盛会。北魏时佛会集中于景明寺,前一日各寺要先出佛像,送至景明寺,景明佛像亦出而“迎”之。届时皇帝为表敬佛之意,还要向“名僧德众”、善男信女们“散花以致礼敬”。文章以精彩形象的笔触,生动地记叙了皇帝散花的光大热闹场面:花映日,盖浮云,旗如林,烟似雾,音乐动天地,车骑塞街巷……。这段记实性的描述,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场景,恰似一幅现场速写画,倘非亲历,是写不出来的。这段文字,形象简练,声情并茂,堪称记事散文的精品,不独在写作上给人以借鉴和启发,而且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情和民俗也不乏认识价值。
上一篇: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下一篇:吴友松《月夜游大明湖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