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长蘅:黄岩记
邵长蘅
黄岩之水,其源出双剑峰侧。未到黄岩寺,北三十步,下注为小潭,巨石横当潭口;过石五六步,又注为小潭,泉声淙淙然;自此伏流乱石间,逶迤而南一里许,石壁扼之,泉从峭壁下,坠为瀑布。太白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盖指此。此其上流也。潭各圆广倍寻;潭旁,石横溃离立,如羊、如牛马、如几、如榻、如熊罴者,不可名数;四面竹树环荫,日光穿漏,石子平布潭底,皆作五色,或星星如金晶可爱。坐磐石,掬水類面,徙倚不欲去。
逾涧折而北百余步,巨石突出,上偃而中空,旁有窦,从窦中绕出,石背巨石又覆之,亦上偃而中空,如画重累屋然,茅屋半楹踞石上,俗呼空生阁也。
循涧南下,登文殊塔。塔与瀑布相对,瀑垂千余尺,深秋水瘦,犹作虬龙蜿蜒势,轰声如雷。回视双剑峰,益逼眉睫,石尖崚嶒如笋。峰顶一池,人迹杳绝,六七月间,有莲花从空飘坠,导僧云。
古人云:“匡庐瀑布传天下”,可谓名不虚传。银泉飞瀑,是庐山一大特色。庐山瀑布的壮美,首推开先瀑布。它自鹤鸣、双剑峰间泻下,分为二流,一为黄岩瀑,一为马尾泉,于青玉峡合流,奔入龙潭。暴雨时,百龙奔吼;枯水时,银龙独下。“匡庐秀美在山南”,而黄岩瀑乃匡庐山南风景绝胜处。李太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描写的黄岩瀑布奇景。写黄岩的佳作甚多,本文与其他写黄岩的作品不同,作者的兴趣,描写重点不在水势,而是要着意创造饶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文中随游踪的变化,描绘了黄岩小潭、空生阁和双剑峰三个景点,组成一幅多姿多彩,奇丽迷人的优美山水画图。
记中第一段推出黄岩小潭美景。先从黄岩瀑落笔。瀑流发源于双剑峰侧,中间经过上流一段曲折的流动过程,两次“注为小潭”,虽有“巨石横当潭口”,“石壁扼之”,但却势不可当。“泉声淙淙然”,“泉流峭壁”,从容自得地“下坠为瀑布”。在这字里行间中,令读者感受到瀑布的上流是在冲破“当”和“扼”的重重阻力,蓄足了力量。然后作者巧用李白的著名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把瀑的活力、壮观景象,全写出来了,而且自然升华到诗的境界。关于瀑的本身,好似勿须再写什么了,也难以再写什么了。于是掉转笔头,写“小潭”:一写面积,“各圆广倍寻”;二写潭旁石之形状,“如羊、如牛马、如几、如榻、如熊罴”;三写潭底石子的色彩,“皆作五色,或星星如金晶可爱”。这真可以和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比美;然后再从心理感受的角度写小潭美,坐于磐石之上,捧起泉水洗面,徘徊流连,不愿离去。黄岩小潭,恰如一幅优美的静景画面,与“飞流直下”的动景相映成趣。
文章的第二段,写空生阁一带景色。空生阁,又名神仙洞,是黄岩又一奇景。是大自然与人共同创造的美的杰作。这里的石头形状奇怪,上部仰卧而中空,旁有一洞,象太湖石一样,这是第一奇;空石上又覆盖空石,看来象画的楼屋模样,这是第二奇;有茅屋半列,位居石上,这是第三奇。茅屋与空心石构成天然和谐的艺术整体,甚至达到归真返朴的境界,有点野趣。这奇景的写法是用的“堆积木”式的笔法,形象鲜明,立体感特强。本来空生阁外还有石台,可眺月。再拾级而上,路益峻,远望鄱阳湖,浮碧万顷。而在本文中,这些一概剪去,留给读者去游览,去想象。作者恰似一位高明的雕塑家,干净利落地雕出了一座艺术盆景,点缀在黄岩瀑上。
文章最后化入一个景点——双剑峰。从文峰塔到峰顶,由下而上推出一组绝美的镜头。在文峰塔上可平视黄岩瀑布,是观瀑的最佳点。文章到此,花了二十个字写秋天的黄岩瀑:先言其高,“瀑垂千余尺”。继言其美:“深秋水瘦,犹作虬龙蜿蜒势”。再言其磅礴声势,“轰声如雷”。接着换个“回视”的角度,写双剑峰,“石尖崚嶒如笋”,展示出黄岩瀑源头山峰的峻峭。最后,出乎读者意外,再锦上添花,以导僧之语,写黄岩峰顶奇观:“峰顶一池,人迹杳绝,六七月间,有莲花从空飘坠”。这一神来之笔,十分动人,迷人,比青莲居士写的“日照香炉生紫烟”还要美。据同治《南康府志》载,“古志双剑峰顶,有清源池,生莲花,大如车轮”。又说,有人住在开元寺,望黄岩瀑布,水中有一大红叶泛泛而下,乃红莲一瓣,长三尺,阔一尺三寸,仿佛就是清源池的莲花。作者据此传说,收束一笔,创造出一个神妙境界,给黄岩瀑增添了神奇的色彩。这一景象虽非实情,却启人遐想,有不尽的诗意。为黄岩笼罩上了一层空灵、神秘、清幽、淡雅的气氛。全文结穴处写双剑峰顶,与开头照应,有峰回路转,圆转自如之妙。
上一篇:谢惠连《雪赋(节选)》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下一篇:《元史·八思巴传》原文,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