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志岩洞(节选)
范成大
余尝评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士大夫落南者少,往往不知,而闻者亦不能信。余生东吴,而北抚幽蓟,南宅交广,西使岷峨之下,三方皆走万里,所至无不登览。太行、常山、衡岳、庐阜,皆崇高雄厚,虽有诸峰之名,政尔魁然大山峰云者,盖强名之。其最号奇秀,莫如池之九华、歙之黄山、括之仙都,温之雁荡、夔之巫峡,此天下同称之者,然皆数峰而止尔,又在荒绝僻远之濒,非几杖间可得,且所以能拔乎其萃者,必因重冈复岭之势,盘亘而起,其发也有自来。
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笋瑶簪,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诚当为天下第一。韩退之诗云:“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柳子厚《訾家州记云》:“桂州多灵山,拔地峭竖,林立四野”,黄鲁直诗云:“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嵯峨”,观三子语意,则桂山之奇,固在目中,不待余言之赘。倾图其真形,寄吴中故人,盖无深信者,此未易以口舌争也。山皆中空,故峰下多佳岩洞,有名可纪者三十余所,皆去城不过七八里,近者二三里,一日可以遍至。今推其尤者记其略。……
栖霞洞,在七星山。七星山者,七峰位置如北斗,又一小峰在傍,曰辅星石。洞在山半腹,入石门,下行百余级,得平地,可坐数十人。傍有两路,其一西行,两壁石液凝沍,玉雪晶荧,顶高数十丈,路阔亦三四丈,如行通衢中,顿足曳杖,铿然有声,如鼓钟声,盖洞之下又有洞焉。半里,遇大壑,不可进。一路北行,俯偻而入,数步则宽广。傍十丈许,钟乳垂下累累,凡乳床必因石脉而出,不自顽石出也。进里余,所见益奇。又行食顷,则多歧。游者恐迷也,不敢进,云通九疑山也。……
隐山六洞,皆在西湖中隐山之上,一曰朝阳,二曰夕阳,三曰南华,四曰北牖,五曰嘉莲,六曰白雀。泛湖泊舟,自西南登山,先至南华。出洞而西,至夕阳,洞穷有石门可出,至北牖出洞,十许步至朝阳,又西至白雀,穴口隘狭,侧身入,有穴通嘉莲。西湖之外,既有四山巉岩,碧玉千峰,倒影水面,固已奇绝,而湖心又浸隐山。诸洞之外,别有奇峰,绘画所不及。荷花时,有泛舟故事,胜赏甲于东南。……
乾道八年(1172)冬,范成大起知静江府(洽所在今桂林市),次年三月到任。政暇,对广西山川形胜、风土民情颇多关注。淳熙二年(1175)调任四川,在由桂入蜀途中,写成《桂海虞衡志》一书。“虞衡”乃掌管山林川泽之官,本书则是关於广西山林川泽的形象记录。这里所选的《志岩洞》是其第一篇中的一部分,包括序文和有关岩洞志。
在古代,由于关山阻隔,交通不便,桂林被视为“蛮陬绝缴”之地,一般人都望而生畏,所以“士大夫落(居住)南者少”。所以此书《总序》说:亲戚朋友在松江(今苏州河)给出帅广西的范成大饯行的时候,都为他即将远赴“炎荒风土”而感到悲戚。他却非常乐观,并取唐人诗慰解亲友,说那里“宜人”,“无瘴”,“胜于参鸾远去”。在《志岩洞》的序里,作者又列引韩、柳、黄三家诗文,结合自己的亲身观察,进一步揭示了桂山的独特之美:“奇”。序的全文就畅说这个“奇”字,指出“宜为天下第一”,“诚当为天下第一”。他甚至用太行、庐山、衡山、九华山、黄山、雁荡、巫峡等九大名山作比较,认为所谓“大山峰云者”或“盖强名之”或“皆数峰而止耳”,不免抑此扬彼,流露出诗人常有的夸饰。但是他对“桂山之奇”的独特之处,却描写得相当准确、生动、形象:“桂之千峰、皆旁延无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笋瑶簪,森列无际,其怪且多”,这正如郭沫若在《洪波曲》一书中的传神勾画:“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所以范成大在广西任职两年,与其说他生活在官场,不如说他生活在桂林山水的诗情画意之中!
桂林山水,在范成大心中是美的世界,先贤也称之久矣,但当时的士大夫仍然对它抱有疑惧的心理。其顽固之情,不是诗文称颂或作者的“口舌争”可以使他们改变态度的,以至不得不在文字之外,“图其真形,寄吴中故人”,用绘画的直观来说服他们。这对宣传桂林山水,增进人们的了解,起了很好的作用。他绝不象一般的士大夫,只仅寄情山水,自得其乐。在《总序》中,他曾明确表示写书的目的主要在于“以备土训之图”,为地方官和政府作治理山川之用。当时的南宋王朝,只剩下半壁江山,疆土偏远之地也是寸寸可宝,亟需开发。所以他曾在诗中说:“珍重江山劝人醉”,“天教饱识汉山川”,在此书中,无疑也寄托了这种爱国重土的深厚感情。如记隐山六洞时他说:“诸洞之外,别有奇峰,绘画所不及。荷花时,有泛舟故事,胜赏甲于东南。”笔墨之间流露出祖国疆土浑然一体,所在皆美的感情,非一般方志可比。
作为《志岩洞》的序文,作者主要写桂山之美。因洞在山中,先总写千山外貌之奇,而后才可能一一详细山中洞内之奇,两相辉映,奇中有奇,奇而又奇。但就全书而言,写洞的文字多于写山,因为桂山外貌之奇,前人已多诗文道及,“不待余言之赘”,而诸洞所记,则为他人所未发。这样安排,反映出不因循旧路,而致力创造开拓的精神,为桂林岩洞的开发利用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献资料。
记岩洞共二十则,有详有略,多则数百字,少则二三言。其基本写法是:一,由近及远。从城中的“主山”读书岩写起,然后辐射开去,以至于“皆附郭,可日涉者”,再至于离城“差远”者,“最远”者,再至于“外邑”闻而未到者。二,以主要景点为多中心组织内容。如城中的读书岩、伏波岩、叠彩岩;漓江边的白龙洞、水月洞(象鼻山);七星山的龙隐洞、栖霞洞、曾公洞、屏风洞;隐山之六洞,等等。大小景点,互相照应,自成群落。三,诸洞各有侧重,各有特色。有的写到典故,有的写了传说,有的写出游览乐趣,有的仅仅勾勒了地理位置。而岩洞之中,或曲折高旷,或幽暗明亮,特别是钟乳石,或“龙迹天矫,若印泥然”,或“不液凝沍,玉雪晶荧”,或“垂下累累”,或“森然”并立,千形万状,刻划各异,辞简意美,玲珑剔透。
总的说来,文章是纪实的,具有科学价值,方位、数据、构造等尤见翔实。文中所说的“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宋末李曾伯概括为“桂林山川甲天下”,到清末金武祥又概括为“桂林山水甲天下”,遂成为品评桂林山水的名言。
上一篇:白居易《庐山草堂记(节选)》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下一篇:苏轼《放鹤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