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
我于1881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1926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12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1918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1930年5月16日
【导读】
寻求别样的人生
鲁迅已经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文化符号,《呐喊》《彷徨》《野草》《故事新编》《中国小说史略》等等,但凡读过他的全集的人,无不被其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思想、犀利而风趣的笔调吸引。
从“周树人”到“鲁迅”,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鲁迅以轻松、淡然的口吻写出了《鲁迅自传》,在这里我们将一窥他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从幼年“并不很愁生计”,到少年“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以及父亲死去,他不得不思考未来的出路。最终,他放弃了乡里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常走的两条路——学做幕友和商人,选择了寻求别样的人生——外出求学。在这篇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安分”的鲁迅形象。他不断变换求学的学校,不断变更专业,甚至在留学期间放弃学籍,做起了提倡新文艺的“小计划”。然而,这一切皆以失败而告终。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年轻时候曾做过许多梦。”这篇自传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梦”: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和文艺救国梦。《鲁迅自传》是读懂鲁迅各类文章的一个纲。
为寻求别样的人生,鲁迅一直生活在颠簸中,留学生、教员、教务长、校长、教育部部员、国文系讲师、大学教授、“逃犯”,受歧视、遭误解、被通缉,即如诗剧《过客》中的战士,他一直坚定地走在寻梦的道路上。
上一篇:鲁迅《骂杀与捧杀》散文全文
下一篇:刘云芳《与风有关》散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