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论
三国论
【原文】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79]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恃也。夫惟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
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80],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81]以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82],咄嗟[83]叱咤[84],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得进,其顽钝椎鲁[85],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用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门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86]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惫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以自辅[87]其所不逮[88];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
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有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89],则非将也;不忍忿忿[90]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
嗟夫!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惟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注释】
[79]暗:昏昧,愚昧;不明白。
[80]相捽:相遇。
[81]项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市)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及着名政治人物。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并大封诸侯王。后在楚汉之争中,被汉将韩信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他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而亡,年仅31岁。项羽的武勇古今称赞(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之一,“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82]执柄:掌权;掌权的人。
[83]咄嗟:呵叱;吆喝。
[84]叱咤:怒斥,呼喝。
[85]椎鲁:愚钝,鲁钝。
[86]逡巡: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
[87]自辅:弥补。
[88]逮:赶上,到。
[89]冲:不顾一切,一直向前。
[90]忿忿:愤怒不平的样子。
【译文】
如果天下的人都胆怯而只有一个人勇敢,那么这位勇敢的人将获胜;如果天下的人都糊涂而只有一个人聪明,那么这位智者将获胜。勇敢的人碰到勇敢的人,那么勇敢就不能依靠了;同样,聪明的人碰到同样聪明的人,那么智慧也不足以依靠。所以说,单单依靠智慧和勇气是不能够平定天下的,所以天下进入乱世时,英雄们蜂起而难以平定。
我曾经听说过,自古以来的那些英雄君主,他们所遇到的那些所谓的有智慧和有勇气之人,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气,这样才能体现出这些英雄们的真正的勇气和智慧。悲哀啊!人世间的英雄,处在世上,也有幸运和不幸的呀。汉高祖、唐太宗都是智勇超过天下人而得天下;曹操、刘备、孙权则是智勇相当的人相遇,从而失去了得到整个天下的机会。以智攻智、以勇攻勇,这就好比两只老虎相斗,牙齿、力气相当,谁也赢不了谁。势力足以相斗,却不能有一方彻底取胜。在这个时候,可惜没有汉高祖那样的人来制服他们。
当年项羽凭着百战百胜的威信,成为诸侯的盟主,叱咤风云,发泄其本身的怒气,向西反攻刘邦,其势就像狂风暴雨即将来临了一般,天下的人都以为汉即将灭亡了。然而刘邦凭借着不是十分智慧和十分勇敢的本领,挡住了项羽的进攻,使项羽徘徊而不能前进。项羽的愚鲁迟钝足以被天下人嘲笑。刘邦最后能够击败项羽而后等待项羽自杀,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个人的勇敢和力量,如果不停地使用,就必然有耗竭之时。其智谋用久了而未成功,必然有所疲惫而不能实行。对方以长处制我一时,我只要将他挡住,使他达不到他所要达到的目的,徘徊不已,走又走不掉,那么项羽已经必败无疑了。
现在曹操、孙权、刘备这三个人,人人都知道其才能有可取的一面,不知道也有不可取的一面。世上人说,孙权比不上曹操,而刘备比不上孙权,刘备缺少智慧且勇气不足,所以有比不上两人的地方。但是如果不知自己的不足还要去求胜,那也就够糊涂的了。刘备的才能近似刘邦,却不知刘邦所用的方法。当年刘邦的才能表现在三方面:先占据有利地势,以体现出取天下的趋势;招揽韩信、彭越等出奇制胜的将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有果锐刚猛之气却不用,以深折项羽猖狂之势。
这三方面,三国君主的才智都比不上。只有刘备接近却未能达到,却还有洋洋自得之心,若比作一个锥子,则太迟钝而不够锋利,若比作一个圆锤又太过锋利了而不能用来打击。这两种方法在实战中,还没有肯定用哪一种,所以总是想有所为却不成功,想做的又总是达不到目标。弃天下入巴蜀,不是好地方;用诸葛亮治理国家的才能,却处于纷乱的争战之中,自身又不是将领,不能忍住一时愤恨之心,亲自率兵去打别人,是气度还不够。
悲哀啊!当他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吕布,狼狈地跑到荆州,百折不挠,不能说不像高祖的风范,但最终不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自古以来的英雄,只有汉高祖没人比得上吧。
【解析】
这篇文章为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苏辙为应制科举而进论二十五篇之一。文章以“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立论,由此对刘、项和三国史事加以分析,并着重将刘备与刘邦进行对比,指出刘备的失误。
苏辙此文为策文,上来要求先抓住考官的眼睛,前面说得非常有气势,琅琅上口,最后说智慧和勇气不足以平定天下。这样读者接下来就会自然而然地发问:那什么能够平定天下呢?如果主考官上来第一段就看不下去了,效果可想而知。
文章立意新颖,全文不断以感叹之句,喟然之词营造感时伤事的基调。论述婉转而条理清晰,又极具开合抑扬之势。
上一篇:唐宋八大家·苏轼
下一篇:唐宋八大家·三戒(并序)